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52土地资源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整理潜力
【答案】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使待罄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
2. 水库工程规划
【答案】水库是在适当坝址拦河筑坝形成的蓄水工程,水库工程规划就是对水库进行的设计规划。具体来讲就是在流域规划中选定坝址的基础上,进‘步调查和勘测修建坝的各种条件,再根据水库的主次任务,考虑综合运用,分析水库的各项任务可能满足的程度,然后进行各种水位和库容的分析计算,进一步确定水库下程的规模,最后估算水库工程的工程量和长期效益。
3. 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发目标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是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4. 公路用地规划
【答案】公路用地规划是指依据道路在地面上的位置及其形状和尺寸,依据交通运输任务、车辆行驶要求和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按快速、经济和安全的原则,在规定的控制点(必经的地点)之间选定路线的布局并设定其位置,确定路线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各项几何要素,进行道路的平面和立体交叉设计等。
5. 预测方法
【答案】预测方法是指预测某一事物所具体采用的方式和途径,具体而言包括所用工具、流程、方式等。预测方法通常包括因素分析法、自然增长法等。
6. 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答案】传统意义上的规划概念和规划层次己不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城市地域也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建成区,城市密集区、城市连绵区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意味着未来城市的概念将是包含着市、镇、乡、村的地域综合体,有必要对传统规划概念和层次进行变革。
二、简答题
7.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启示?
【答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问题
①资源和环境保护理念
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应当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综合性空间规划。我国应在以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加大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结合力度,加强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保护作用。
②民主理念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势在必行。一是规划的编制要尽可能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县乡级规划; 二是规划一经批准,一定要对外公布,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可、支持。三是对违反规划的行为可以通过规划起诉等法律措施来加强监督0
(2)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问题
在中国,一方面土地利用规划起步晚,与城市规划又分属不同的部门,城乡土地利用尚未形成一体化的管理,相对肖d 弱了土地规划的基础性地位。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一些城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很少兼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盲目扩大城区范围,大量占用耕地,造成许多城市土地供应总量失控。
(3)规划的衔接问题
①时间上的衔接。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应保证规划在时间上的连续性。长期来看,土地利用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②空间上的衔接。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落实需要“定位”。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按照从全国到乡镇的行政区域编制,这一点有利于规划目标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③任务上的衔接。规划体系中五级规划在内容上应该紧密衔接。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以突出和强调总体规划的重点。
(4)规划的科学性问题
①从规划理论来看,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国家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②从规划方法来看,在国外的规划中,分区制是其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传统技术方法,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分区制较好地控制和制止了土地利用中的冲突; 在自然和环境的保护和对不相融的土地进行空间分隔能取得好的效果; 对私人的财产也有保护作用。国外规划编制的过程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上下结合等几种形式。
8. 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的内容主要包括:按用途对土地进行合理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规划规定每个用途区的土地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规定其主导用途和允许用途,通过土地登记注明土地用途,对用途变更实行审批许可制,实行土地利用监督管理,对违反土地利用规划的行为严格查处等。
土地用途管制包括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和农用地管制
(1)非农用地的用途管制
非农用地用途管制的重点是非农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主要包括增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和存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其中增量非农业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与农用地许可转移管制密不可分。
(2)农用地管制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农用地管制的内容和需求,农用地管制实际上是农用地转移的管制,即对农用地利用现状的改变设定一定的限制条件。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农用地管制可分为许可转移管制和限制转移管制两类。
9. 简述影响城镇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及确定城镇性质的意义。
【答案】(1)影响城镇性质确定的主要因素
①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与国民经济计划基本建设区域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该城镇所属的区域自然、经济条件,资源、能源、国防条件,历史特征等基础因素。
③根据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及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原则,对城镇的发展远景设想等一系列重要技术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的论证,并要分析城镇在区域分工和协作中的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对城镇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分析,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具体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④根据各种客观条件、发展状况、特点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明确找出在本城镇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主导部门或优势部门,作为确定本城镇性质的重要依据。
此外,对城镇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排水条件、电源与水源状况、人口密度、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也都应该作一定的调查研究,以掌握可靠的数据。城镇的性质的确定不仅是一项综合性分析工作,而且还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因为城镇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建设的发展或客观需要、客观条件的变化,都会促使城镇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城镇的性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