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应用语言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元音

【答案】元音是指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又称母音,是音素的一种,与辅音相对。如a 、o 、e 、i 、u 等。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 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 声带颤动。元音的发音特点是:①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震动,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因而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 ②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 ③呼出的气流畅通无阻,因而气流较弱。每个元音的音质取决于舌位的高低、前后,嘴唇的圆展。

2. 反义关系

【答案】反义关系是指意义相反的一对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为反义词。它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反义关系有互补反义关系和和极性反义关系两种类型。如“长”与“短”、“拥护”和“反对”“生”和“死”,都是互补反义关系,其中不允许插入第二种状态; 而“白”和“黑”、“大”和“小”、“朋友”和“敌人”等都是极性反义关系,其中都还允许第三种情况存在。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音素?

【答案】人类语言中的声音只按音质的不同加以划分而不管其高低、强弱、长短的差别,最后可以得出一个个各有其特点的声音,即音素。音素是人类语音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单位。

4. 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指的是什么? “亲属语言”指的是什么?

【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语言可以分化为几种不同的语言。这些有共同来源的语言彼此之间有亲属关系,而这些语言也就称为亲属语言。例如汉语和藏语就是具有共同来源的语言,它们都是来自原始汉藏语的,因此,它们之间就有亲属关系,而它们也就成了亲属语言。语言间的亲属关系指的只是语言间的历史同源关系,亲属语言指的只是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一般的情形,亲属语言是社会分化的产物。亲属语言既是同一历史来源的语言,它们就要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保留某些共同的成分或其历史变化的产物。

5. 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字?

【答案】(1)文字起源于人类社会相当发达的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复杂

的交际所提出来的要求

(2)社会不断地发展,随着较大的氏族公社和部落公社的形成,社会生活渐渐复杂起来。人们(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领袖和长老们)需要记住本氏族或本部落的户口、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和其它氏族或部落订立的条约以及自己内部发生的大事,并且让后代子孙也知道自己祖先的历史; 同时人们还要把命令或是某些事情告诉远方的人。这样,只靠口说和心记就不行了,人们需要有一种方法把某些事情记下来(只是极简单、极粗略地记下来),帮助记忆,辅助口说的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3)古代人(或是现代落后的民族)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一一用实物记事和用图画记事。再后来,由于社会再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更加丰富,社会交际的更加复杂,记事的实物和图画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人们需要能代表语言、因而能把客观事物和思想精确而详细地记载下来的工具,也就是说需要真正的文字了。

6. 为什么有些词会在语言的发展中消失?

【答案】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因为逐渐不为人们所运用而趋于消失。

(1)词的消失往往与某些事物的消失有关。在没有文字的语言中,由十客观事物的消失,标志它的词也就随之消失,后世的人就无法知道它们。在有文字的语言中; 客观事物虽然消失,但很多标志它的词却可保留在文献中,在描写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时候,其中很多词还要运用,如汉语的“宗庙”“社樱”等等。

(2)有些词的消失与客观事物是否消失无关,主要是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例如解放前通行的“戏子”“迪化”“镇南关”“归绥”等词所标志的客观事物并没有消失,但这些词所反映的旧的思想观点与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不相容,因此解放后就为代表新观点的“演员”(“艺人”)“乌鲁木齐”“友谊关”“呼和浩特”等词所代替。

(3)词的消失也可能既不由于客观事物的消失,也不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而纯粹是词汇内部的一种调整的结果,例如在汉语词汇的发展中“目”为“眼睛”所代替,“面”为“脸”所代替,“耳”为“耳朵”所代替; “石”为“石头”所代替; “桌”为“桌子”所代替; “虎”为“老虎”所代替,等等。

7. 什么是语言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答案】语言各个方面(语音、词汇、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语言的词汇标志着极为纷繁的、形形色色的事物,它对客观现实中各种变化最为敏感,新事物的出现、原有事物的变化、旧事物的消亡,都会反映到语言词汇中来; 因此,词汇几乎处在经常的变动之中。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在语言中根深蒂固,在许多时代中都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语法的发展很慢。语音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它的演变也是相当缓慢的。

8. 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案】在同一语言的诸方言中,究竟哪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爱好,而是决定于某个方言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如果一个方言区(或是其中的某处)是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或文化的中心(有时它的人口还比较多),那么这个方言在全社会内就最重要、最有影响、最富于代表性,因而它就会成为基础方言。例如,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是因为北方方言区的代表城市(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历代的都城,是一个政治中心; 二则大约一千年以来,许多重要的文学著作(如宋人话本、元曲和明清的白话小说)多半是用北方方言或是以它为基础写成的; 三则现代说北方方言的人约占说汉语的人的70%,说这种方言的地区也约占说汉语的地区的四分之三。这些因素使北方方言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9. 请解释语法成分、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形态、语法手段等术语的含义。

【答案】(1)语法成分:语法的功能单位即句子成分,也称作语法成分。是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2)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至于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一式和功能的。

(3)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记,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语法形式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及各种语音形式。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4)形态:指词与词组合时间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5)语法手段: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或物质手段的类型,是从语法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10.什么是声调?

【答案】声调主要是指某些语言中每一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升降。声调在语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三、论述题

11.试论拼音文字与意音文字的区别及各自的短长。

【答案】(1)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是根据字符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分出的两类文字系统,二者的区别如下:

①内涵不同

表音文字,又称为“拼音文字”或“字母文字”,它们的最小文字单位——字符只表示语言符号的音,而不表示语言符号的意义; 意音文字则是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