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音质

【答案】音质是指声音的特色,又称为音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的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也不同。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包括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一个音素代表一种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了解音质的详细情况和它在语言中的作用,这是语音研究的首要任务。

2.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语素。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二、简答题

3. 语言和文字有什么不同?

【答案】语言和文字是语言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历史长短不同

语言的历史和人类的起源的历史一样久远,而文字的历史则相对短一些,语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

(2)普遍性不同所有的人都会说话。但是,在苏美尔人创造文字之前,人们没有文字。即便是现代,仍然存在很多没有文字的民族,如几内亚; 而且在有法定文字的社会,也有不少人不识字。

(3)习得的区别所有的人都在一生中头两年里开始学说话,其中很多相关的能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学习来的。一般,学习书写以学会说话的能力为基础。

(4)独立性小同绝大多数能识字的人可以用言语和文字表达同样的意思,不过言语比文字表达得明确。

(5)可重复性不同

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其自身的局限,而书面语的产生则改变了语言的这一局限,在磁带录音发明以前,除了依赖不甚准确的记忆和文字手段之外,人们无法记录或者保存语言。而文字则可以保存数千年。文字的永久性使得图书馆、历史、时间表、词典、菜单以及我们通常所称的“文明”成为可能。

(6)使用范围不同书面语用于操纵政治经济权力、记录重要文献、传播教育,所有这些都给

予书面语附加上一种优越性。在有文字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渐渐把书面语当做重要的手段; 而口语则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交际语,二者在不同的使用范围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7)发展变化程度不同语言无时无地不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可是,操这种口头语的人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于书面语来说,由于其永久性和标准性,使得书面语具有保守性,其变化缓慢,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文言脱节。

(8)可干预性不同

文字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改革,借用,创造,替换等认为措施对其进行使用的规范,但是语言的发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自发演变的,是具有约束性的,不能人为的随意修改。

(9)作为交际工具的地位不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则是在语言基础上产生的,最重要的辅助语言实现交际作用的工具。总之,语言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具体的不同,共同发挥着作用。

4. 世界诸语言大致可以分成哪些语系? 我国境内有哪些语系的语言?

【答案】(1)世界诸语言按照亲属关系可以分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一含语系、伊比利亚一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茶语系、马来一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它一些语基和语言。

(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马来—玻里尼西亚和印欧五个语系,此外,还有系属不明的朝鲜语和京语。

5. 一种语言的语音规律的作用有哪些限制?

【答案】语音规律就是把一定历史时一期内语言中发生的语音演变过程加以概括的公式。一种语言的语音规律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域范围和一定的条件下起作用。语音规律的作用虽有多重限制,但在限定的范围内却具有高度的严整性。凡是时间、地域、条件都相同的某一类音,都按照规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出现“例外”,它也可以在时间、地域、条件上找出特殊的原因。

6. 词缀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答案】词缀是定位不成词语素,表示附加的意义或语法作用。词缀的类型主要有:

(1)前缀、中缀和后缀

词缀按与词根语素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戮附在词根前的词缀称为前缀,如汉语“第一”中的“第”:戮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如“小刀子”中的“子”;而中缀少见,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

(2)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词缀按其语法功能,可分为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

派生词缀豁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内容或改变了词的类别归属。屈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范畴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

7. 语言词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不同语言的词汇是不同的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1)什么样的意义与什么样的语音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的词汇中是不同的。

(2)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也可以有几个意义。

(3)甲语言中用一个词来标志的一定范围的事物,在乙语言中却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别标志; 反过来,其中乙语言的一个词所标志的事物在甲语言中却要用词的组合来标志。

8. “毛主席是运用语言的模范,他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在这句话中所用的两个“语言”的含义与我们课文中所讲到的“语言”的含义是不是一致?

【答案】不一致。这句话中所用的两个“语言”指的是“言语”,即写作时写下来的话。话都是由某种语言的词按照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它也有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但它不是这种语言本身。因此,它们不同于课文中所讲到的“语言”,我们课文中所讲到的“语言”指的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9.

唇元音;

音; 在发音上有什么不同? 是舌面后、低、圆唇元音; 是舌面后、低、不圆唇元【答案】[i]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a]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 [u]是舌面后、高、圆是舌面前、低、不圆唇元音; 是央、中、不圆唇元音; [o]是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y]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e]是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10.说明书面语的保守性。

【答案】(1)书面语保守性的含义

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因而和口语基本一致。但是,口语容易变,书面语比较保守,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书面语会落后于口语的发展,产生言文脱节的局面。

(2)书面语的保守性产生的原因书面语具有稳定性,可以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而流传下来,这是造成书面语保守性的主要原因。

人们只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早一时期的人说话,这种情况促进口语的演变。可是人们不仅能看到同时代的书面语,也能看到早一时期的书面语,能够模仿早一时期的书面语写文章,因而口语中己经消失的词语和句式,往往在书面语里继续保留。宗教经典,法律条文,它们的权威性叫人们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的名著也起着类似的作用。因此在书面语的保守力量特别强的条件下,往往会形成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中国、印度、阿拉伯国家、古代罗马,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总之,书面语具有保守性,会导致文言脱节的现象产生,但是,这种情况只有在文字的使用限于少数人,也就是多数人是文盲的条件下才能维持。一旦文化得到普及,这种情况就必定要被打破,与口语相适应的新书面语一定会取代古老的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