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705中外戏剧基础之西欧戏剧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答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一个包括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并发表有《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自我修养》等书,被认为是对“体系”的在实践基础上的全面理论总结。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演员和导演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角色创造和整个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概括地说就是:表演艺术的任务就是根据剧本要求在舞台上再现角色形象,但要把形象体现得真实和深切就要求演员进入体验过程,在自己的天性中找到角色的依据。从而把自己完全转化为角色,每次表演都是如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我国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2. 《一仆二主》
【答案】意大利喜剧家哥尔多尼的代表作,1956年始中央实验话剧院多次演出。该剧描写仆人特鲁法尔金诺为两家主人效力,遭遇了种种的尴尬,更尝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人生的况味。生活穷困潦倒的特鲁法尔金诺为了生存,不惜同时侍候两个主人。本以为天赐洪福,但料不到这两家主人原是亡命鸳鸯,最后却因特鲁法尔金诺的鲁莽引发出一连串趣事,反令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他自己也从而觅得意中人,最终是大团圆结局。
3. 社会问题剧
【答案】易卜生创作的揭露社会问题的戏剧被称为社会问题剧。通过人物的论争,这些戏剧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婚姻、道德、法律、妇女、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自私自利的丑恶本性以及婚姻的不合理现象。虽然剧作家没有在结尾提供恰当的解决方法,但因为所涉及问题的重大,剧中人物思想的尖锐对立,这些戏剧呈现出浓厚的探索精神和犀利的批判色彩。通过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将戏剧舞台用作讨论社会问题的讲坛,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扩展到戏剧领域,冲击了当时一西方舞台上流行的虚幻庸俗的戏剧,指明了戏剧发展的新方向,推进了现代戏剧的革新。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魔》和《人民公敌》等。
4. 达达主义
【答案】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是由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组织的文学团体“达达”而得名。达达主义着力于表现矛盾、荒诞、不合逻辑的事物,以批判的观念审视传统,具有破坏的冲动。达达主义对当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上世纪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5. 埃斯库罗斯
【答案】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恩格斯称他为“悲剧之父”。他的作品现存七部悲剧:《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普罗米修斯》和总称为“俄瑞斯特亚”三部曲的《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神》。这些作品反映了雅典民主封建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世界观。他笔下所创造的人物都有坚强的意志,他们的性格是刚毅的。他的悲剧大部分取材于神话,喜欢用三联剧形式创作,衔接严谨,情节虽不复杂,但矛盾冲突激烈,抒情色彩浓厚。
二、简答题
6. 辨析悲剧与喜剧的起源有何不同。
【答案】悲剧由古希腊人创立。其词源"trag-os" ,意为“公羊”和“歌颂”,这反映出悲剧题材实际上起源于宗教庆典。在这种庆典上,人们颂扬并以山羊作牺牲奉献给酒神狄奥尼索斯。举行祭祀时,人们会合唱赞美歌,讲述有关酒神的神话故事。往后,合唱队增加了专门描述故事的一个演员,故事也扩大到酒神以外的神话,与合唱队有问有答,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悲剧。
喜剧的形成稍晚于悲剧,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左右的希腊。一般认为它主要起源于占希腊农民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表演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
7. 简述契诃夫的戏剧成就
【答案】(1)他将诗歌的抒情性、小说的叙述性编织进戏剧的机体中,将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表现方法融入现实主义中,不仅对俄罗斯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在戏剧创作方面表现出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流露出20世纪现代主义意识。其次,
(2)契诃夫戏剧冲突模式以“人与环境的冲突”取代了传统的“人与人的冲突”,不仅表达了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批判,而且还表现了因与环境冲突而造成的精神痛苦,具有普遍性意义,使得其戏剧超越了具体时空的束缚,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最后,
(3)契诃夫的戏剧语言朴实无华,寓意深刻,优美凝练而富于哲理性。
8. 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任选)为例,谈谈人文主义戏剧的思想特色。
【答案】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同时人文主义文学注重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文学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欲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
特》为例,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主要有:
(1)表达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
人们普遍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雷特于死地。克劳狄斯象征着文艺复兴晚期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颠倒混乱”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 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
(2)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雷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但是,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惶惶不可终日。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雷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 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最后他虽然杀死了敌人,但仅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而不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上的成功。
(3)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
在他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哈姆雷特对人的这种认识是偏激和悲观的,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雷特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面对这样的本原性思考,复仇就无足轻重了。而且,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斗争对象就不只是一个克劳狄斯,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雷特复仇的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可见,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哈姆雷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己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
总之,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以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