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723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基础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述题

1. 媒介控制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答案】媒介控制的主要形态包括: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①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力一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②政治控制的内容包括:

a. 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

b. 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c. 限制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d. 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①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政党、团体、组织)和经济势力为保障和维护自身利益,也往往利用各种力一式对大众传媒施加影响,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由于这些控制也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因此也带有明显的制度性因素。

②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 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b. 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c. 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2. 试述1986一一1991年苏联新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答案】戈尔巴乔夫为了改变当时新闻界节目内容单调呆板的情况,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作了重大调整。各个媒体竞相扩大报道范围,对社会的各种弊端公开揭露抨击,由于控制不力,苏联的新闻舆论完成了从统一到分散、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为苏共解体、苏联新闻事业瓦解埋下了伏笔。

(1)公开暴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在戈尔巴乔夫“公开性”原则的鼓励下,新闻界开始突

破“禁区”,矛头直指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上存在吸毒、卖淫、走私等各种问题。

(2)大量触及时政、历史“敏感问题”。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随着“公开性”向各领域的渗透,苏联新闻媒体从公开暴露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发展到组织人们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各报纷纷抨击斯大林和他领导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

(3)不同观点激烈交锋。改革以后,苏联媒体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不同党派的观点彼此碰撞,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者和纳粹分子,有的还鼓动民族分裂。

搞“毫无限制的公开性”,放弃党对新闻媒介的领导,允许私人、各党派团体和外国人办报,改变了党报的作用和内容。舆论界的这种状况加上西方某些新闻媒介对苏联的强大宣传攻势,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急剧下降,助长了党内外反对派势力的发展,苏联的新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瓦解。

二、论述题

3. 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答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中的论述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互相交往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生产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①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

人们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物质交往关系,它具体表现为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

②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产

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精神交往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2)信息传播属于与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与物质生产保持着互动关系。

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是社会意识的生产。用现代传播学的术语而言,也就是社会信息的生产,或者称象征符、意义及其体系的生产。如果物质生产属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生产和再生产,那么精神生产则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

(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的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精神生产过程的一切信息资源、工具、技术和人力要素的总和。

精神生产的生产关系,是精神交往关系或传播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构成要素的原则,精神生产关系同样也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①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关系。

②人们在精神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③精神产品的分配以及消费关系。

一个社会中的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4)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便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马克思曾把物质生产关系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并认为它们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

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这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观。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这些观点不但丰富了既有的传播学理论,而且把美国的主流传播学有意无意回避的一些重大课题,如传播与精神生产结构的关系、传播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关系等等提上传播学研究的日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观察和分析现代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4. 近年来,网络参与了许多新闻事件的传播,如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宜黄拆迁事件、温州“7"25”动车事故、番禺垃圾焚烧厂反建事件等等。请结合案例,讨论网络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答案】(1)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进入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这使得新闻传播的源流更加多元,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网络增强新闻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事件一经在网络上发布,往往立刻能收到许多网民的反馈和讨论,传受双力能进行互动。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新的传播者出现,各种信息会源源不断地暴露出来。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不断有新的人提供郭美美的信息,最终使事件J 漫慢明晰。

(3)网络传播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网络可以实现24小时随时发布,而大多数传统媒体由于出版周期,审查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速度上很难与网络相匹敌。"7"25”动车事故最先通过微博传播给公众。并且在事故发生后,不同的微博用户及时发布事故最新的进展,实现“微博直播”。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也促使传统媒体不断提高效率,缩短发布时间。

(4)需以专业主义精神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传统媒体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首要遵循的是独立、客观、真实的新闻原则,无限地逼近事实真相,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之责,组织公共讨论、辩论,通过对作为个案的群体性事件的自由讨论,培植公民精神,为中国向民主、法治社会转型做奠基性下作。

②要认识到网络只能作为消息源而存在,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上涌现的信息未经直接求证,不能采信。由于参与网络传播者未受过必要的新闻专业技能训练,也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不同当事人基于不同利益诉求,利用网络的便捷,有意散布不真实信息、片面信息以影响舆论,围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