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系707国际政治理论之国际政治学理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现实主义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与分支? 怎样评论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

【答案】(1)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分支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这一点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从根本上来说不同于国内政治。在国际体系中,不存在一个高居于主权国家之上,可以实施法律和建立秩序的世界政府或普遍权威。在这种情况下,暴力与战争是普遍现象。一些古典的政治哲学家往往把这种状态叫做“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类主要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社会群体相互面对,这种社会群体汇集了成员的忠诚。“竟争性群体的名称、规模和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改变,但群体间冲突的本质属性却不会改变。”有关无政府的假定表明,国际政治是一种非合作游戏。在这种游戏中,承诺是没有约束力的,契约的实施是根据自律而不是外部的权力。

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

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尽管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或政府形式等因素对外交决策有重要影响,但这些变量不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在自助的体系内,竞争的压力要比意识形态选择或国内的政治压力更大。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国家是利己的而不是利他的。在不存在普遍权威的情况下,国家要维持生存,就必须自己照料自己的利益。国家的这种自助特性恰恰是国际无政府状态的产物。

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

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与安全。国际政治是指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这种以关注国家安全与国际和平为宗旨的高政治,是不同于以促进经济社会福利为宗旨的低政治的。在这种政治中,武力和武力威胁是国家推进其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衡量国家的权力,主要是看国家的军事能力。由于每一个民族国家的责任都是维护自身利益,提供自身安全,因此,所有国家的共通特性都是基于权力与安全而不是基于道德和理想进行外交决策。

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的政策,或者说出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面对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国家所要争取的是自身处境的最优和自身利益与

权力的最大化。由于每个国家都要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国家间的冲突是绝对的。由于人类理智不可能超越国际政治的最基本的冲突性质,因此国际制度不可能在和平与战争的根本问题上推动合作。

(2)对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的评论

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范式,有明显的长处和短处。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提供了一组简单、明确、直接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际政治的现实描述可以得到历史事实的说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日益意识到,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国际竞争的性质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政治的自然延伸未必会演变为大国之间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现实主义理论就会发生日益增多的疑问。正如制度主义者所指出的,现实主义过于重视冲突,而低估了国际制度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事实上,国际体制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大量事实,己经向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假定提出了挑战。

也许,新现实主义给国际合作留出的小小余地,以及新古典现实主义对系统原因和权力原因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强调,正是基于国际关系新发展的一种变通。然而,这样一种变通,也遭致了批评,特别是来自现实主义学派内部的批评。批评的意见认为,这些新的“现实主义者”的概念体系已经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他们所发展的假定和因果性断言,同传统上他们所坚持的东西相矛盾,是一场思想上的政变。由于他们放弃了许多传统现实主义的核心假定,越来越倾向于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因此他们的理论己小成其为现实主义了。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现实主义称为“最小现实主义”,意思是说这种“主义”的现实主义内涵已经没有多少了,因为它只坚持两个核心的假定,即无政府与合理性,但这两个假定并不是现实主义所特有的。

总之,批评意见认为,这些对现实主义的扩展己越来越多地混同于自由主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和制度主义理论,而失掉了现实主义的特有属性。

有关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争论,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即一种理论发展得越来越不像原来的自己,到底是有生命力的表现还是衰亡的表现? 面对世界的变化,它到底应该更符合现实还是应该更符合它自己的“原教旨”?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这也许是很苦恼的问题,但对于“一般的”寻求国际关系解释的学者来说,这样的变化却未必不是好事。事实上,不管什么“主义”,它都只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工具而不是研究的目的。作为工具,其标准当然是要能解释现实,而且解释得越深刻、越准确越好。在这个意义上,发展才是一种理论有生命力的体现。

2.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该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有哪些长处与短处?

【答案】(1)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①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

②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集体)观念因素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这种观念建构的结构,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其本质是知识

(或观念)的分配。在这样的特定社会环境里,对行为体来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共有的知识。共有的知识是指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这种共有的理解与期望能够建构行为体的认同(或身份)与利益。

(2)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与短处

①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长处

建构主义是冷战后凸显的学派。与理性主义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与传统的主流理论相比,提出了一种新解释,即从观念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关系事实的由来与演变。对一些重要问题,人们认为这一理论更具解释力。例如,对于冷战的突然结束,无论是用结构与权力政治,还是用相互依赖与国际制度,都很难进行解释,而用建构主义则可以解释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接受“共同安全”思想,改变了观念,并因而改变了苏联的对外政策,从而与西方建构了新型的关系。

②建构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相比的短处

a. 从客观角度来看,建构主义国际体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过度强调文化因素之嫌。相较于结构现实主义把国际体系过度“物质化”的倾向,建构主义突出强调国际体系的文化因素,认为国际体系是一种文化结构。但是建构主义却“矫杆过正”,反而忽视了它一直反对的物质因素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其实,国际体系是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结合,国际体系既是物质结构,又是文化结构,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建构主义对文化和观念的过度强调正是犯了它一直批判的传统理论所犯的错误。

b. 建构主义强调国际体系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建构关系,认为国家之间的身份、认同影响国家的行为。建构主义过度推崇文化、观念对物质的指导作用,使得人们常认为建构主义陷入唯心主义的图图。事实上,在现今的国际社会中,物质因素仍起着基础性作用,没有经济、科技实力作为铺垫,文化无从产生,同时毫无意义。

c. 虽然建构主义对国际体系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和见解,里面不乏真知灼见,但其过国际体系的诊释,仍有理论脱离实际之嫌,其对国际关系的实际解释效力还有待观察。建构主义者对国际关系过于理想性看法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国际关系现实的研究和观察能力,特别是当今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的现实。事实上,今天的世界仍没有达到建构主义者所设想的理想状态,对权力政治的争夺才是当今国际政治饿主流。因此,建构主义的理论反映的更多是国际体系的理想而不是现实。

d. 对国内因素的视而不见。建构主义为了更好的论证国际体系与单位国家之间的建构关系,借鉴了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把国际体系的单位行为体一一民族国家,设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常量”,把单位国家进行物化:国家是自行组织的,先于国际社会的行为体。因此,如果说国际体系是由“常量”国家建构而成,那么单位国家又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呢?

3. 评价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作用。

【答案】客观地说,国际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作用是积极的。在这个体制之下,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