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805国际关系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2+4”方案
【答案】“2+4”方案是指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 三皇同盟
【答案】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力一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 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3. 雅尔塔协定
【答案】《雅尔塔协定》是指于1945年2月11日,由美、苏、英三国签署的条约。条约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的对日作战,其条件包括:①“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②“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美国总统将设法取得中国政府对有关中国问题协议的支持。《雅尔塔协定》有损中国的主权利益,是大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4. 《地中海协定》
【答案】《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 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 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5. “三和”路线
【答案】“三和”路线是指赫鲁晓夫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他分析了新的世界局势,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和平力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拥护和平的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一个强有力因素。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是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
6. “9·1l ”恐怖袭击
【答案】“9·11”恐怖袭击是指发生于2001年9月11日,美国4架民航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其中两架撞击纽约市的世贸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塌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一架在宾夕法尼亚洲坠毁的事件。据统计,袭击造成3000多人死亡和失踪。“9·11”之后,小布什政府不但没有收敛其对外政策明显的单边主义倾向,反而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了。在反恐问题上,尽管美国政府表示要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与合作,但在具体行动上基本是“独断专行”,并且使反恐斗争的含义不断扩大化。小布什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一意孤行,不惜开罪别的国家,包括西方么盟国,将美国的利益置于国际利益之上,并推动国际关系格局进一步向“单极化”方向发展。
7.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斯大林格勒是指从1942年7月中旬到1943年2月初,苏德两国之间展开的在斯大林格勒的会战,苏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略态势的扭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点,德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歼灭; 鼓舞了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心,苏联的国际地位也由此提高。斯大林格勒战役后,1943年7~8月,苏德两军又在库尔斯克展开了坦克激战。双方都动用大量飞机支援作战,是二战中最大的坦克战。苏联地面部队取得了胜利,空军从德国航空兵手中夺得了制空权。
8. 旧金山对日和约
【答案】旧金山对日和约是指1951年9月4日,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包括日本在内共52个国家出席了会议,并于9月8日,参加和会的49个国家签署了的合约。和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日本承认朝鲜独立; ②日本政府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威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但只字不提它们的归属问题,为制造“两个中国”和缔结日台“和约”铺平道路; ③放弃对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④日本同意经由联合国把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交给美国“托管”:⑤日本具有“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并得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或多边协定,在日本驻军,从而为日美签订“安全条约”提供法律依据; ⑥“各盟国”对日本“放弃其一切赔偿要求”,日本愿尽速与曾遭受日军占领和损害的盟国进行谈判,以求在制造上、打捞上及其他工作上提供服务,“作为协助赔偿各该国修复其所受损害的费用”,但制造所需原料,“应由各该盟国供给”。对于美国公然违反和破坏国际协议的行径,9月18日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国政府严正声明:“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会议中强制签订的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对日单独和约,不仅不是全面和约,而且完全不是真正和约”,“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因而是绝对不能承认的”。朝鲜、蒙古、越南也都发表了不承认《旧金山对日和约》的声明。
二、简答题
9. 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答案】冷战结束后,面临一个全新而复杂的世界,美国不断调整齐全球战略,但其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并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随着美国势力的增长和软权力的膨胀,其对外政策霸权主义色彩于浓,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的企图也昭然若揭。
(1)克林顿政府的全球战略
①参与—扩展战略
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提出“扩展战略”。这一战略突出了扩展民主,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的战略取向。这一战略几经修改后,又定名为“参与和扩展战略”,正式发表于1995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这一战略也是冷战后美国政府一再重申的经济、女全、人权“二大外交支柱”的另一种表述。参与和扩展战略是克林顿政府实现美国领导、建立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的总纲领,其目标与范围均大大超出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
②塑造—反应—准备
在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础上,199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了“塑造—反应—准备”三位一体的新战略构想。其实,“塑造—反应—准备”战略构想并没有什么新意,只是前一战略的再版。它表明美国在没有固定战略对手的前提下,将以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更具进攻性的态势,巩固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