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6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10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14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18
一、填空题
1. 宋代,___把《___》、《___》、《___》、《___》合為“四書”,作為儒家的基礎讀本。
【答案】朱熹;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夕,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
2. 《七月》属于《诗经》“国风”中的____风,该地区在目前的行政区划中属于____省。
【答案】豳风;山西旬邑县西至彬县一带。
【解析】豳,也作“邠”,国名,在今山西旬邑县西至彬县一带。
3. ____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答案】平仄
【解析】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近体诗讲究严格的平仄规律,一般要求押平韵,且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这也就形成了近体诗独特的韵律美。
4. “小人有母,旨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中“羹”的意思是___。
【答案】肉汤
【解析】上古的“羹”一般指带汁的肉,到战国时期指调和五味的汤。
二、名词解释
5. 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6.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7. 四声
【答案】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普通话己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8.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9. 尔雅
【答案】《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话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三、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0.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
【答案】殿:镇守。
集:成。(集事,即成事)
1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传》)
【答案】夷:消灭。
12.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答案】“虽”,虽然,连词。古代汉语中与“然”组合,表示“虽然这样”。
13.辭曰:“責車收,以何市而反? ”
【答案】(1)责:债务,债款。“债”古字,后写作债。
(2)市:买。
14.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王案《七哀诗》)
【答案】遘:通“构”,构造,造成。
15.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于是,表承接。
四、综合题
16.先阅读后解答。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及苏秦死,代乃求见燕王,欲袭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鉏耨而干大王。至於邯郸,所见者细放所闻於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子所谓明王者何如也? ”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 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王曰:“夫齐者固寡人之雠,所欲伐也,直患国敝力不足也。子能以燕伐齐,则寡人举国委子。”
(1)解释上面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词语。
遂 袭 故事 窃 释 干 务 仇雠 直 委
(2)上面材料中先后出现的“及”是否意义相同? “以伐援国”、“以燕伐齐”的“以”是否意义相同? 请略作说明。
【答案】(1)解释词语
①遂:成就。
②袭:承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