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611考古学综合之古代汉语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钮鹿贼之。 ..
【答案】(1)骤:多次。
(2)贼:杀。
2.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答案】衣()褐:穿粗毛编织的衣服。
3.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答案】鄙:边邑。
4.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
【答案】蓰:五倍。
5. 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
【答案】揭:高举。
6.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袄祥乎? ” .
【答案】将:还是,选择连词。
7. 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於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於外。 .
【答案】市:买。
8.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答案】隐:心里难过,可怜。
9.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然:转折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
二、名词解释
10.經典釋文
【答案】经典释文是由唐代陆德明所著的一本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11.连及
【答案】连及是指一种特殊的表意修辞手法,即说甲事物的特征时顺带将乙事物也连及入内。它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又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
12.《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13.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14.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15.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三、填空题
16.宋代,___把《___》、《___》、《___》、《___》合為“四書”,作為儒家的基礎讀本。
【答案】朱熹;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夕,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
17.“小人有母,旨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中“羹”的意思是___。
【答案】肉汤
【解析】上古的“羹”一般指带汁的肉,到战国时期指调和五味的汤。
18.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其方法是___。
【答案】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起来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解析】反切法是中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方法,相较于直音法,它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如若不认识反切字就起不到注音效果。
四、综合题
19.先阅读后解答。
平原君既归赵,楚使春申君将兵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谈谓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乎? ”平原君曰:“赵亡即胜虏,何为不忧? ”李谈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之,可谓至困; 而君之后宫百数,妇妾荷绮縠,厨余粱肉; 士民兵尽,或剡木为矛戟; 而君之器物钟磐自恣,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使赵而全,君何患无有? 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间,分功而作之,家所有尽散以飨士,方其危苦时,易为惠耳。”于是平原君如其计,而勇敢之士三千人皆出死,因从李谈赴秦军,秦军为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军遂罢。
(1)解释上面阅读材料中加点的词语。
将 矫 且 患 困 荷 粱肉 兵 剡 恣 飨 方 如 会 遂
(2)试归纳阅读材料中“之”的用法。“而君之器物钟磬自恣”、“分功而作之”中的“而”意义用法是否相同? 请略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