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811文艺理论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垩而鼻不伤。

【答案】听,顺,从。即随心所欲的意思。

2.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答案】相:辅助、辅佐。

3.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

【答案】兵:兵车。

4. 子日:“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答案】以:介词,有“用”或“拿”的意思。

5.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

【答案】都:都城。

6.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 ..

【答案】(1)子:女儿,上古时代“子”是男女的通称。

(2)好:貌美。

7.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孟子·滕文公下》)

【答案】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由于。

8. 诚既勇兮又以武。

【答案】武:武艺,指战斗的能力。

9.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答案】时:伺,窥探。

二、名词解释

10.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11.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12.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13.《漢語大詞典》

【答案】《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这部词典收集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词典中找到。他所收词目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字条目按部首排列,有200部,多

字条目按“以字带词”的原则,列在单字条目之后,多字条目的次序再按字数和笔画的多少排列。辞典另有检索和附录一卷,列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供查检。

14.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15.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三、填空题

16.“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之”字的意思是___。

【答案】这

【解析】“之子”:之,这; 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 “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17.“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中的“再”的意思是___。

【答案】两次

【解析】再:再一次,两次。

18.隋陆法言编定《____》,宋陈彭年增广修订为《____》,其书206韵,按____四声分卷。

【答案】《切韵》;《广韵》;平、上、去、入

【解析】《切韵》系隋代陆法言著,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己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广韵》共分4卷,平声1卷,上、去、入声各1卷。分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四、综合题

19.阅读下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晏子之晉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芻息于途侧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日何為至此曰吾為人臣仆于中牟見使將歸晏子曰何為為仆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晏子曰為仆幾何對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贖乎對曰可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興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②吾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