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6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11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15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20

一、填空题

1. “不如早为之所”是___结构,“为”是___词。

【答案】双宾:动

【解析】“不如早为之所”意思是“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为,动词,在这里指“安排”之类的意思。“之”,指共叔段,作“为”的间接宾语。“所’,处所,“为”的直接宾语。

2. 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____,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_____。

【答案】古文字; 今文字

【解析】汉简之汉隶是古今文字的过渡。小篆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古文字。隶书以后的文字都是今文字。隶书正处于文字发展的过渡阶段。

3. 清人___编写的《經籍纂诂》,是按照___进行编排的。

【答案】阮元; 平水韵106韵

【解析】《經籍纂诂》由清代阮元主编,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

4. ____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

【答案】平仄

【解析】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近体诗讲究严格的平仄规律,一般要求押平韵,且要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这也就形成了近体诗独特的韵律美。

二、名词解释

5. 非敷奉微與幫滂並明相同

【答案】非敷奉微,帮旁并明是唐代声母系统三十六字母中的六个声母。针对唐代的声母系统,依照传统的说法,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而上古声母据初步研究,有三十二个,与三十六字母相较,有两类要合并,其中一类就是“非敷奉微”和“帮滂并明”,二者相同,都是双唇音。

6.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7. 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8. 通假字

【答案】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它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但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它是正常的文言现象,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9. 小篆

【答案】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三、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0.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答案】随:听任某人自愿去做。

11.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立;立即。

12.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

【答案】息:子。

13.夫子式而听之 .

【答案】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古时乘车,遇有应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轼。在这里,孔子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

1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答案】(1)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2)再:第二次。

15.(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四、综合题

16.閱讀下列《論語·先進》原文及朱熹註,並回答問題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崋侍

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

(2)子路率爾而封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晒之

(3

)求爾如何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侯君子

請說明:

A. 第1段的註中“女”、“蓋”的意羲和用法。

B. 第2段中“乘”、“比”的讀音、意羲和用法。

C. 第2段註中的“死”在句法上的特點。

D. 第3段註中“下放此”的意思。

E. 第3段中“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意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