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祁连山地草原,以宝瓶河牧场为代表,采用线路和定点方式调查了该区域内的蝗虫,计21种(亚种),其中包括两新种,对该区域内蝗虫的区系组成和成份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古北区性质,蝗虫在该区域内的分布特点是:在水平分布上地带性不很明显,但在垂直分布上却存在明显的规律性。 用蝗虫取食供试植物的相对频数(RFN)值做指标,评价了白边痂蝗虫等优势蝗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在罩笼人为供食条件下对可食植物的喜食程度。测试植物计17科48属53种,采用方差分析,结果证明蝗虫对植物的取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采用五级标准,对五种蝗虫对可是植物取食进行了等级划分,并且采用选食程序直方图和选食程序式,用以直观的表达蝗虫对各可食植物的取食等级、排序及其间的差异程度。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在野外植物群落中,采用取样罩笼观测的方法,研究了上述5种蝗虫成虫起对三大类七小类不同群落植物的取食特性。结合在人为供食条件下的取食结果,发现同种蝗虫的不同种群,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人为与自然的),起食性的科属组成特征是恒定的。蝗虫选食的基本内容是:各可食植物的种类组成、取食等级及其排序的适应性变换。作者还用取食比数评价了5种蝗虫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利用能力,其排序为青海痂蝗〉尤氏痂蝗〉白边痂蝗〉华北雏蝗〉白纹雏蝗。 用罩笼饲养方式,观测了白边痂蝗等4种蝗虫在野外自然状况下的寿命,发现成虫期个体寿命都表现出雌性个体大于同种雄性个体。 用对比称重法,研究了4种蝗虫成虫个体的食物消耗量及其利用能力问题,结论是:在山地草原植物群落内,早期发生的蝗虫,对摄入食物的近似消化力水平高于相对晚期发生的种类,在不同性别间则是雄性个体高于同种的雌性个体。对摄入与消化食物的转换率之高低,规律与近似消化力刚好相反:雌性个体显著高于同种的雄性个体。 文中还对影响蝗虫取食特性、食物消耗量等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这种食性的差异性必然会影响到蝗虫的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