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简述题
1. 请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和原因。
【答案】(1)表现
①在涉及一些公认的“有害”的内容时,第三人效果常常导致人们支持对其进行限制。但是另一方面,人们虽然也反感某些负面新闻和娱乐新闻,存在第三人认知,但是支持限制这些内容的人却不多。
②第三人效果导致的信息审查和限制,会对表达自由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精英和把关人来说更要提防第三人效果。
③第三人效果还经常影响媒体工作者、广告公关从业人员、政府官员、执法者对于传播效果的判断和决策。与媒体相关的从业人员经常夸大新闻报道、广告和宣传的影响,突出自己的工作成效。当然,这种夸大很可能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信息传播、危机管理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药。政府官员、执法者也常常对于自己的演讲、信息发布的实际效果产生过于乐观的判断。
(2)原因
目前认为,导致第三人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他人、高估自己的倾向。拍洛夫将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总结为以下6种:
①高估自己、低估他人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它使人们自己更具有优越感。他人比自己更轻信大众媒体使人们感觉比较好。
②人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身边的一切事物,虽然这些事物可能不可预知。人们认为自己不会受媒介的影响,可以控制和使用媒体,更坦然地生活在一个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
③人们实际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媒体的影响,但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独立,自我评价更高,更能够控制一切,人们把自己的感觉投射到他人身上。
④认知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误归结于外界环境,而把别人的失误归结于他们自身。因此人们认为自己能够识别信息中的意图,而他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⑤人们的媒休基模认为大众媒体具有强大的效果,这是一种天真的魔弹论心理,正如前面提到的一直以来人们对媒体的指责一样,这种心理一直存在。
③人们之所以不承认媒体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是因为他们无法认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无法对之前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回忆。因此在对比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响时出现偏差。
(3)举例略
2. 人们能否通过大众传播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共享和互动? 如果能,怎样实现? 如果不能,为什么?
【答案】大众传播能够实现群体之间的共享互动。
(1)当下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兴盛的时代,网络技术高度进度,技术的进步使得传播能够广泛进行,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业能通过各种渠道到达人们的手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使得信息共享成为易事。
实现途径的社会是一个自媒体兴盛的时代息进行大规模的报道,来控制。
(2)实现途径,具体如下:
①需要所有的媒体进行合力宣传和报道,使信息能够到达各个阶层,而不使得有些阶层不能够得到信息而出现信息闭塞。
②要更好区分媒体定位,划分定位是为了更好地传递信息,使受众能够清楚理解信息的含义,达到有效宣传的目标。
③还需要不同的群体自身积极主动去沟通去填补群体之间的信息差距。
3. 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答案】“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围绕建立“均衡、平等”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问题而与发达国家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这场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到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这一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的时期,提出了“消除信息领域的殖民化”和“创造新型国际传播秩序”的口号,以不结盟运动的各种论坛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舞台,与以美英为主的发达国家进行了频繁的交锋。
(2)从1978年的《大众传媒宣言》到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发表以后,这是论争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麦克布莱德委员会附属于教科文组织,其设置目的是调查世界信息流通的现状,探讨建立“新秩序”的方法和途径。该委员会中发展中国家代表居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对孤立。报告书在多方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观点和要求,其发表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取得论战的胜利。其后,西方发达国家组织反击,美英相继退出教科文组织。
(3)美英退出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在这个时期,由于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不得不做出某些退让,但关于建立“新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目标和原则,一直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跨国传播中的信息主权以及文化冲突问题成为人们新的关注内容。
4. 何谓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有何基本特点? 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是何种关系?
【答案】(1)全球传播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①全球传播的含义
在20世纪末,全球传播(globalcommunication )问题成了举世瞩目的新焦点,也成为传播学
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关于什么是全球传播,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
a. 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卫星通信技术、跨国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新媒介的发达和普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传播系统,它们所带来的,是远距离传播的信息量与质的飞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普遍化和日常化。
b. 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而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间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这里既包括各种各样的跨国活动团体,也包括以开拓世界市场为目的的企业,还包括活跃在电子网络上的众多个人。
c. 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如国际电话、传真、个人电脑以及因特网上电子邮件、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和传输的手段和工具,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d. 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人们关心的对象与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和本民族,他们还必须作为“地球村”的一员而思考和行动。
e. 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与此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和信息传播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2)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联系
二者的相互联系主要体现在其传播主体、传播信息范围和传播目的有很大的交叉性。
①他们最大的传播主体都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
②在范围上,他们都是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
③在传播目的上,他们都有很强的政治性,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占核心地位。
(3)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区别
①概念涵义不同。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而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②研究的主体不同。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包括国家、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机构、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和个人。而全球传播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媒介仍然是大众媒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