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新闻写作(同等学力等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大背景意识
【答案】大背景是指全局性背景。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是有区别的。一般新闻中的背景材料,其地位大多是从属性的,是为说明、补充、烘托新闻事实服务的。即,在一般的消息中,新闻事实为主,背景材料为辅; 在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背景的任务不是解释新闻事件的某一部分,而是用来逢释新闻事件的整体,这就是大背景。大背景意识要求记者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
2. 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大多报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类题材。这类题材往往已为社会所关注。但受众获知的表面信息虽多,却缺乏对这类问题高屋建领的信息梳理和根源剖析。这类通讯的报道方式大多在纪实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报道中有许多分析解释的段落,是对纪实内容必要的整理和深化,有比较强的社会认识价值。
3.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一般而言,通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和议论色彩较浓等五大特点。
4. 英国广播公司
【答案】英国广播公司,英文简称BBC ,是英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却独立运作的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成立于1922年10月18日,1926年被英国政府收购,1927年获皇家特许状,由理事会负责公司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英国政府赋予的一项特权:收取电视许可费,节目小播发任何商业广告。这些措施使英国广播公司在经济上不受政府和广告商的操纵,能够独立运作,保持中立的政治立场,建立公信力。英国广播公司的巨大声誉还来自它对英国传统文化、高雅艺术、历史教育等不遗余力的介绍和推广上,但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也一直是困扰英国广播公司的难题。2006年3月14日,英国政府宣布了一份有关英国广播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白皮书,首次肯定“娱乐”对这个一向以新闻事实节目著称的公共广播电视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英国广播公司一直处于广播电视技术革新的前沿,“超越广播”是其新媒体战略的核心。如今,英国广播公司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队和互联网新闻服务。
2009年,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萨维尔因性丑闻被调查,无果而终。2012年10月24日,英国媒体称除了萨维尔,BBC 内部还有多人卷入儿童性侵犯案件。2012年11月10日,BBC 总裁乔治·恩特威斯尔因不实报道宣布辞职,13日,新闻总监海伦·博登及其副手史蒂夫·米奇尔被暂停其编辑工作,BBC 继性丑闻之后又陷入了新一轮的信任危机。
5. 新闻
【答案】新闻是指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它是一种被公众所关心的信息; 它是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
6. 预测性消息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预测性消息的优点是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能提醒人们关注长远利益。
7. 新闻特稿
【答案】新闻特稿是指以报道新闻事件为其主要内容的特稿。它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政治冲突、建设成就、社会矛盾、政府举措、刑事犯罪,及一切构成人们关注热点的新闻事件都会成为特稿的报道对象。新闻特稿通常担负两个最为重要的任务,一是向读者提供新闻事件详细过程的描述,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细节,让读者去切身感受新闻事件; 一是向读者提供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的解释和分析,帮助读者去认识新闻事件的复杂性,让读者深刻地理解新闻事件。
8. 软新闻
【答案】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只是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供人们茶余饭后作谈资。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 软新闻的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它耐“压”,早一天迟一天往往无碍大局。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记者的政治修养? 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记者的政治素养
记者的政治素养是指记者应以传播信息、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从政治的高度来看,记者要对当时的社会负责,要为以后的历史负责,这既是一个记者在新闻写作时首先端正的动机,也是衡量一个记者政治修养的核心内容。
(2)记者政治素养的表现
①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新闻写作属于责任感极强的一种写作。为了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记者要有忠诚的人品,要敢讲真话、实事求是。“今天的新闻,就
是明天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的使命就是记录历史。因此,那些阿诀奉承、煽蒙哄骗、沽名钓誉之徒,是绝对不能做记者的。
②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记者进行新闻写作的目标,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用手中的笔,借信息的传递,对社会行使监测、主持正义、惩恶扬善、铲除不平,作进步舆论的导向。为谁写作,为什么写作,记者要有清醒的判断,如果被权力或者金钱所污染,就可能失去了一个记者起码的良知。
记者的政治修养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思想高度与品位。在新闻界的浮躁风气蔓延情况下,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不少庸俗低下的作品,这都与有些作者的政治修养差有关。因此,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需要不断整顿,任何时候都小能放松政治思想建设。
10.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操作层面的要求。
【答案】(1)新闻客观的内涵
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
①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②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③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2)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①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称为“多维的背景材料”,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要剔除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 ④引语的运用。引语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⑤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是主要的报道方法。
11.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从理论上说,它应当是信息社会最理想的文体。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
(2)通讯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读性。可读性是指具有可感受性。通讯的可感受性往往比消息强烈。通讯这种载体在传播过程中更类似文学作品,即它有两条传播的信道:既像消息那样传播信息,还有一条看不见的信道一一情感的传播。
(3)新闻现场本是一组组画面,只有用照相机或摄像镜头才能逼真地“记录”下来。在通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