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财经大学金融综合(含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之货币金融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推广的股利估值模型(generalized dividend model)

【答案】单阶段估值模型可以被拓展到任意多个阶段:股票的价值是所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投资者所收到的现金流量只有股利与股票在n 期末出售时的最终价格。推广的多阶段估值模型可以被表述为:

如果股票带来收益的时期无穷多,则推广的股利估值模型中没有最终售价,股票价值仅仅取决于未来股利的现值,股票现价可以表示为:

2.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Phillips curve theory)

【答案】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957年的统计资料提出来的关于工资 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经验规律。菲利普斯曲线指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因此,如图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 ),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 ),菲利普斯曲线(PC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 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

图 菲利普斯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不同条

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以理性预期为依据解释了菲利普斯曲线。他们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货币主义的说法。他们认为,由于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短期内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所以,无论在短期或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 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只能是一条垂直线。

3. 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答案】范围经济是指由一个企业同时生产多种相关联的产品的单位成本,小于由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时的单位成本的情况。范围经济是针对关联产品的生产而言的。产生范围经济的原因有多种。比如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同时生产多种关联产品可以更好地利用生产设备及其他设施、生产的多种产品都需要相同或者类似的投入要素时产生的库存节约等。经济学中经常将金融业作为范围经济的一个例证。银行一般都给客户提供多种服务,如存款、贷款、货币兑换及资金汇兑等。

4. 政治经济周期(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答案】政治经济周期是指政策周期性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大选之前,政府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适度”的通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当选之后,政府则采取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来降低通胀率,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样,宏观经济运行就会呈现出明显的通胀偏差周期。

政治性商业周期的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①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②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③政治家喜欢连选连任。

5. 货币政策

【答案】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 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 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在现代经济社会, 市场经济运行始终与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覆盖整个社会, 其中包括货币流通状况、货币供应与信用总量増长速度, 以及结构比例等, 对各项经济活动和整体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以调控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性的和全方位的, 突出表现为:(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 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 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 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经济增长。

6.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FOMC )

【答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联邦储备系统内一个重要的决策中心,该委员会由12名委员组成,其中包括7 名联邦储备理事会理事,5名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委员会的必然成员,其余11家 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则轮流占据其余的4个席位)。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同时兼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联 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约召开8次会议,讨论决定联邦储备系统的公开市场业务,即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的活动。那些不是该委员会现任委员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通常也出席会议并参加讨论,但是没有表决权。在联邦储备系统内部还有一些机构,如联邦顾问委员会等,但是它们远不如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重要。

7. 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答案】货币数量论是关于名义总收入只决定于货币数量变动的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货币数量论 以费雪交易方程式为依据,即(其中P 为价格,Y 为实际产出,故PY 为名义总收入,M 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这种理论最早由16世纪法国经济学家波丹提出,现在继承这一传统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 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即货币的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都由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动,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方向变动。这就是说货币数量越多,货币的价值越低,而物价水平越高;反之,货币数量越少,货币的价值越高,而物价水平越低。

8. 挤出效应

【答案】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的提高, 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 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 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増加, 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 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 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 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 在短期内, 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 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 模型中, 若LM 曲线不变, 向右移动IS 曲线, 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増加。但是, 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即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 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人增量之差, 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 “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纸币流通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逆差的自动调节机制。

【答案】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功效在金本位和纸币本位的货币制度下是不同的,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逆差自动调节机制比金本位汇率制度下自动调节过程复杂一些,具体调节过程通过以下三种机制来实现。

①利率机制。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当局必须减少外汇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