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质年代
【答案】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在内外力作用下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地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2. 部门自然地理学
【答案】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3. 太阳系
【答案】太阳系是指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太阳系包括8个大行星、67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4. 羊背石和风棱石
【答案】风棱石是由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被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形成的典型风蚀地貌。依据棱的数目,风棱石可分别称为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羊背石是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也叫“羊额石”
5. 沃克环流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答案】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 附近)
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120°E )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6. 风蚀地貌
【答案】风蚀地貌是指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即陡峭的迎风岩壁卜风蚀形成的圆形或小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即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③雅丹地形,即河湖相十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十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④风蚀城堡,即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⑤风蚀垅岗,即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
态;⑥风蚀谷,即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⑦风蚀洼地,即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
7.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8.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旱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二、分析题
9. 迄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有生命,试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运动及自身行星物理性质说明这种优越环境产生的机制。
【答案】(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意义
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海、陆、大气和有机体中的许多过程,都以这种辐射能为基本动力。
8②日地距离。地球距离太阳约1.5×10k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
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2)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意义
①地球自转的意义
a.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b.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c. 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d. 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e. 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②地球公转的意义
a.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
b.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
c.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3)地球物理性质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意义。
①地球大小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意义
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②地球形状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意义
a. 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10km ,这样,就可以将投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线视为平行光线。当平行光线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各不相同。
b. 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10.试述大气的垂直分层。
【答案】大气的垂直分层为: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成分、电离状况及其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层分为五个层:
(1)对流层
从地面0km 至距离地面8~18km,其平均厚度12km ,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由于重要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天气、气象现象均发生在对流层中。
(2)平流层
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平流层顶部时气温可接近0℃;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 厚的臭氧层,即O 3层,在即离地表25km 处大气中O 3浓度最高,O 3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
(3)中间层
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 ,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一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4)热成层
从距地面85km 至800km 的高空,又称电离层,其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 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又称电离层,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
(5)逸散层
从距地面800km 至2000~3000km的高空,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4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