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2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9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17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24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32

一、名词解释

1. 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效率)

【答案】百分之十定律是指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百分之十定律的来源。

2. 沃克环流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答案】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 附近)

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120°E )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3. 地轴

【答案】地轴是为研究地球运动而假想的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始终不停地围绕该轴线运转。地轴通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南北极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和地球的公转轨道面斜交。地轴空间指向:某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4. 气候系统

【答案】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它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其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气候系统中发生的重要过程是气候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是气候系统表现出高度非线性的根本原因。

5.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

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6. 近日点

【答案】近日点是指地球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呈反时针方向。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时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7. 岩相

【答案】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岩相一般分为海相(深海相、浅海相)、陆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过渡相三大类。岩相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通过沉积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构造运动的特征与性质。

8. 土壤胶体

【答案】土壤胶体是指直径在1~1000nm之间的土壤颗粒。它是土壤中最细微的部分,一般可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一无机复合胶体,其特性有:①比表面积相当大,具有相当大的反应活性和吸附性;②带有电荷,有很强的离子交换性:③它是土壤各种物质最活跃的部分,因而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最大。

二、分析题

9. 论述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下和生物作用下,并经过一定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他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中。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性质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速度、方向及自然肥力。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的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岩石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土壤的水热状祝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粘十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的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土壤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并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②地形还支配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土壤物质易受淋溶,土壤颗粒粗,土层薄:低地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山地或台地上部主要为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为坡积物,山前冲积平原为洪积物和冲积物。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地壳的上升、下降或局部侵蚀基准面的变化,都会导致土壤侵蚀和堆积过程不断产生,引起水文和植被发生变化,改变成土过程的方向,使土壤类型发生演替。

(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土壤发育的时间是重要的成土因素之一,它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形成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是除气候、植被、地形、母质、时一间成土因素之外的另一个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重要成土因子。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培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成土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调整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方向。

10.土壤圈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土壤圈的概念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与其它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2)土壤圈的地位土壤圈是联结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非生物的无机界与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

①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