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泥炭化过程

【答案】泥炭化过程是指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积累的过程。沼泽土或泥炭土由于水分多,湿生植物生长旺盛,秋冬死亡后,有机残体残留在土壤中,翌年春季或夏季,由于低洼积水,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主要呈嫌气分解,形成腐殖质或半分解的有机质。有的甚至不分解,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伴随地壳下沉,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质层逐年加厚,形成泥炭。

2. 太阳辐射

【答案】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虽然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仅为太阳向宇宙空间放射的总辐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但却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它在大气上界的分布是由地球的天文位置决定的,称为天文辐射,由天文辐射决定的气候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反映了全球气候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基本轮廓。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除太阳本身的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口地距离、太阳高度角和昼长。

3. 承压水

【答案】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理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4. 风沙作用

【答案】风沙作用是指风沙对地表的作用,是风将沙粒吹离地表,使砂粒以悬移,跃移和蠕移等方式被气流搬运,再堆积到地面上的过程,是受太阳辐射作用的影响而使地表逐渐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主要包括风沙的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风沙作用显著发生在干旱半干地区,造成沙漠,荒漠等,沙丘,雅丹地貌等典型地貌。

5. 土壤侵入体

【答案】土壤侵入体是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包括①岩石类中的碎石、砾石和巨石;②人为物质中的瓦片、碎砖块、陶片、玻璃、墓葬遗物、金属遗物等;③冰冻的冰成物,如冰胶纹、冰结核、冰透体、冰间层等:④生物遗存物,有动植物化石、动物骨、埋藏的植物根、软体动

物的甲壳等。土壤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6. 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7.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8. 冻土地貌

【答案】冻土地貌是指在高纬地区及中纬度高山地区,如果处于较强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温常处于0℃以下,降水少,大部又渗入土层中,不能积水成冰,而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融,在冰劈、冻胀、融陷、融冻泥流(统称冻融作用)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特殊地貌。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二、分析题

9. 试述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答案】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

(1)干旱

干旱长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干旱会导致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2)暴雨

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同时可能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

(3)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主要表现为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

(4)风雹

风雹是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是指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口气温下降,导致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6)雪灾

雪灾是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它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

10.试述大气的垂直分层。

【答案】大气的垂直分层为: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成分、电离状况及其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层分为五个层:

(1)对流层

从地面0km 至距离地面8~18km,其平均厚度12km ,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由于重要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天气、气象现象均发生在对流层中。

(2)平流层

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平流层顶部时气温可接近0℃;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 厚的臭氧层,即O 3层,在即离地表25km 处大气中O 3浓度最高,O 3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

(3)中间层

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 ,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一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4)热成层

从距地面85km 至800km 的高空,又称电离层,其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 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又称电离层,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

(5)逸散层

从距地面800km 至2000~3000km的高空,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11.论述湿地的生态功能。

【答案】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由于水陆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其生态功能主要有:

(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调节水循环、生态功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