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2.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3. 远日点
【答案】远日点是指地球最远离太阳的地方。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旱反时针方向。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时的位置则称远日点。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地球轨道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时最小。
4. 冰蚀地貌
【答案】冰蚀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地貌特征显著,有的像岩石盆;有的像羊的背部,学名为羊背石,由岩性坚硬的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状似羊背。代表性的冰蚀地貌有冰斗、冰川谷、刃脊和角峰等。冰斗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
5.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
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
6. 流域
【答案】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7. 搬运作用
【答案】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
8. 潮汐
【答案】潮汐是指海洋水面因受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而定时上升,在潮汐循环中,自低潮至
,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其后一个高潮的潮位变化过程。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
汐”。现代社会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在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微弱作用的情况下,月球和太阳对海洋的引潮力的作用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原因。潮汐不仅可发电、捕鱼、产盐及发展航运、海洋生物养殖,而且对于很多军事行动有重要影响。
二、分析题
9. 试述温度分异与湿度分异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1)气温的分布主要受纬度、海陆、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纬度因素决定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而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则成为气温非地带性分异的因素。
①由于地球的椭球体形状,以及各地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太阳辐射对地球上各纬度的加热不均,决定了全球热量随纬度变化的总趋势。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等温线的分布大致与纬圈平行,将全球划分为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和寒带。
②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通常大陆的温度变化明显要比海洋的温度变化激烈得多,相对于海洋来讲,大陆冬季是冷源,形成冷高压,夏季是热源,形成暖低压,海陆分布的不均匀性破坏了温度的纬度地带性。
③地形对大气温度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东西向绵亘的高大山系和面积庞大的高原常常对冷暖气流产生屏障作用,而且其热力性质与周围地形相比也有其独特性。
④海拔高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垂直递减率,造成温度随高度增大而递减。 (2)湿度分异主要通过蒸发量和降水量来体现。大气湿度和降水的分布主要与大气运动和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①由于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陆地,所以海洋上空的水汽量和湿度要大于陆地上空。又由于大气具有携带水汽的能力,且这种能力与大气运动速度有关,所以大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也影响湿度分布。大气环流作为全球尺度的大气运动形式,使降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
②海陆分布使纬度地带性遭到破坏,使降水的分布呈沿海岸线分布的特征。另外,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到凝结高度开始降水,且降水量增加,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降水量又趋减少。此外,局地气候对降水也有一定影响,比如大面积森林,水库,湖泊等对降水的影响,还有盆地,山谷,以及山的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不同等。
10.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
【答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于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主要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是地球自然环境优越的基本原因。
(1)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为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海、陆、大气和有机体中的许多过程,都以这种辐射能为基本动力。水能、风能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当代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一一煤和石油,则是长期积累的化石化了的太阳能。太阳把各种带电粒子流传送到地球上。具有极高能量的宇宙线,从宇宙空间侵入地球的大气上层,对地球上的极光、磁暴,以及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分子从分子状态转变为离子状态等一系列现象,都产生影响。
(2)日地距离
8地球距离太阳约1.5×10k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
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十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如果日地距离缩短5%,地表温度就会过高,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且地表不会有液态水。如果地球离太阳再远1%,地表温度就会偏低,水就会彻底冻结,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进行。
11.试述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
【答案】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为:
(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
(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由于环流和距海远近不同而出现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
(3)除寒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
(4)大陆内部分布大陆性地带谱,即自荒漠地带开始,经草原、泰加林和冻原地带过渡到极地冰雪常寒地带;泰加林是寒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因此在西岸发生尖灭,东岸则变窄。
(5)在寒、暖洋流发生分歧的沿岸,出现特殊的地中海地带,这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性地带,具有冬湿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常绿灌丛和夏季落叶的灌木混交林与典型褐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