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910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气温? 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

【答案】(1)气温的定义

气温指的就是空气的温度。

(2)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之中和一年之内有变化,故气温也有日变化和年变化。陆地上旧之中最高温度在午后2~3时,最热月为7月;一日之中最低温度在日出前,最冷月为1月。

(3)气温的地理分布

海平面气温的地理分布一般是从赤道向两极降低,无论冬、夏。等温线因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而偏离纬线,不与纬线平行。另外,中纬度地区等温线分布是冬密夏疏。地表气温最低区域是南极高原,最高气温出现在15°N~40°N 范围内的沙漠中,如在利比亚的1922年9月13日观测到极端最高气温是58℃。

2. 什么是河流基准面? 影响河流纵剖面发展的因素?

【答案】河流基准面是指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面,又称河流侵蚀基准面和侵蚀基准面。 (1)以落差为纵轴,距河口的距离为横轴,据实测高度值定出各点的坐标,连接各点即得到河流的纵断面图,河流纵断面能够很好地反映河流比降的变化。

(2)河流纵断面分为四种类型:全流域比降接近一致的,为直线形纵断面;河源比降大,而向下游递减的,为平滑下凹形纵断面;比降上游小而下游大的,为下落形纵断面;各段比降变化无规律的,可形成折线形纵断面。

(3)流域内岩层的性质、地貌类型的复杂程度及河流的年龄,都影响纵断面的形态。在软硬岩层交替处,纵断面常相应出现陡缓转折。山地和平原、盆地交接处,纵断面也发生变化。年轻河流纵断面多呈上落形或折线形;老年河流则多呈平滑下凹曲线形。后者有时被称为均衡剖面。

3. 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貌演化阶段。

【答案】地表在流水作用下,其地貌形成与发育经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合一旋回,称为侵蚀旋回。

(1)幼年期阶段

河流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 形,谷坡较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很活跃。后来,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此后,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

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

(2)壮年阶段

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十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这时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壮年期阶段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

(3)老年期阶段

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称为侵蚀残丘。整个地面称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

上述流水地貌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理想的简化模式。其实流水地貌的发育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在地壳上升的同时,河流就开始下切;②地壳运动的方向和强度是经常变化的;③河流地貌在长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地理条件变化:④河流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⑤地貌发育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发展的变异等。

4. 何谓水分循环? 它有何意义? 其原动力是什么?

【答案】(1)水分循环

地球表层的水分循环是指地球表层水分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海洋、陆地水和大气的水随时随地都通过相变和运动进行着大规模的交换,这种交换过程称为地球水分循环。

(2)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地球表层系统中的水分循环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缓解了地球表层湿度、温度变化的时空梯度,为生物创造了广阔而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水分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的传送带;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水力资源和水资源;

③水分循环过程也是地表环境自净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④地表水分循环也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岩石风化过程、流水地貌过程、生物过程及其成土过程;

⑤地表许多矿产资源的形成也有赖于长期的水分循环过程,如煤、石油、沙金等。

(3)形成地球表层水分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外因是地球表层的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

5. 什么是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

【答案】(1)地带性分异是指地理要素随纬度的变化而呈现变化的分布形式。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

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井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受非地带性因素(例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出现的一些非地带性现象。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

⑤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6. 为什么说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地域分异?

【答案】(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故而称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①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②自然界中地域分异的现象是非常显著的。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从山麓到高山顶部,甚至在局部地段(如山坡和谷底)都可以观察到不同属性的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变化。

③自然地理环境在各种不同规模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下,分异出大小不等、属性有别的众多的自然区域。这些自然区域构成一个多级次、多类别的复杂的镶嵌系统,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性。

7. 土壤自然剖面包括哪些基本层次? 各层次的特点如何?

【答案】土壤自然剖面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层次:

(1)O 层(覆盖层)。

特点:一般森林土壤常有这一层,草原土壤这一层很薄或不明显;

(2)A 层(淋溶层)。

特点:这一层常发生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作用,这一层中生物活动旺盛,进行着强烈的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