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910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哪些?
【答案】(1)地貌形成的自然因素
①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是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区别造就了陆地与海底地貌的差异。地壳升降运动可在短距离、小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地表高度差异,不同高度地貌特征因而表现出垂直分异。
②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
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③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小相同。
④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植物根系由疏到密,由短到长,由细到粗,致使岩石裂隙扩大以至崩裂,即根劈作用,是植物导致岩石机械风化的典型例子。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
①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例如,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如修堤筑坝约束河流或迫使其改道,从而改变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发展道路。
2. 基岩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1)基岩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①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岩石特性是抗蚀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是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特性。胶结良好的坚硬岩石,通常具有较强的抗蚀性,常构成山岭和崖壁。抗蚀性差的岩石,如页岩、泥灰岩等,常形成和缓起伏的低丘、岗地。
②岩石的节理、片理和层理也直接影响到地貌发育。例如,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常形成崖壁和石柱等地貌。
③岩石的可溶性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尤其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可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④岩石破裂有利于风化剥蚀。同样的岩石如果构造形变或构造破碎程度不同,其抗蚀性也有很大差别。
(2)地壳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不同地质构造往往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例如,褶皱构造会形成背斜山、向斜谷或向斜山、背斜谷等;断裂构造会形成断块山、断陷盆地、断裂谷等:岩浆喷发形成火山,熔岩流形成各种熔岩流地貌。
3. 板块边界类型及特征。
【答案】(1)板块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
(2)板块边界分类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各板块之间的接触处则是活动的,因而板块构造的主要表现是在其边界上,板块的边界是最活动的地带,且不同的边界,有不同性质的相对运动形式。已知板块的边界有只类四型:
①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如大西洋海岭中脊、太平洋中隆等;在大陆上为裂谷带,如东非大裂谷等。
两侧板块在分离型(张性)边界受到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随着板块的分离而拉开,地幔物质沿着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此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
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a. 俯冲型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叠置。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向下形成深海沟,如环太平洋有许多深海沟,为太平洋板扳块与亚洲板块及美洲板块的边界线。大陆板块由于密度小、位置高,仰冲向上,并被挤压抬升成高峻的山脉,如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一安第斯山系(又称山
,亚洲东部的东亚岛弧(又称岛弧一海沟系)弧一海沟系)。俯冲型板块边界为强烈的挤压构造活
动带、造山带、强烈的地震带、火山带和变质带。
b. 碰撞型边界
又称山弧一地缝合线型,为大洋闭合后两个大陆块体聚合碰撞、互相推挤,形成规模巨大的山脉。它处在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地缝合线。现代碰撞边界主要见于欧亚板块南缘,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焊接的界线。此类板块边界为世界上强烈的挤压构造活动带、造山带、地震带和变质带。
③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相当于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相互剪切错动,而不发生褶皱、增生和消亡。转换断层两侧的相对错动仅发生于中脊轴部之间,错动方向与平推断层错动方向相反。转换断层为重要的剪切构造带和地震带,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转换断层。
4. 简述群落的水平结构及其复杂性的原因。
【答案】(1)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常成镶嵌分布。
(2)群落的水平结构复杂性的原因
导致水平结构的复杂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环境异质性和种间的相互作用。
①亲代的扩散分布习性。风布植物、动物传布植物、水布植物分布可能广泛。而种子较重或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往往在母株周围。同样是风布植物,在单株、疏林、密林的情况下扩散能力不相同。
②环境异质性。由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和结构、水分条件的异质性导致动植物形成各自的水平分布格局。
③种间的相互作用。植食动物明显地依赖于它所取食的植物的分布。还有竞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等的结果。
5. 简述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自然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母质的影响,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它向土壤提供矿物质,决定土壤的质地、孔隙、养分和酸度等物质。
(2)生物的影响。生物可以吸收太阳能,使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中营养元素向土壤聚合,并产生腐殖质,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增加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3)气候的影响。通过大气与土壤之间的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大气可向土壤输入水分和热量,进而控制母质风化和植物的生长,影响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4)地形的影响。地形主要是通过影响母质、生物和气候因素,控制物质和能量在不同地形部位的分配,进而间接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影响。时间主要影响母质、生物、气候和地形因素作用的强度和深度、产生土壤内部层次的分类。
(6)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可通过有目的的改变成土因素来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一是改变成土条件,二是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综上所诉,对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