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政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洛桑条约》
【答案】《洛桑条约》是指于1923年7月24日以英、法、意、日、希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为一方,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召开讨论重新签订的对土合约。一战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国内危机四伏,面临战胜的协约国的宰割,发生了凯末尔革命,成立了国民议会政府。该政府积极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反击外国干涉,争取早日废除《色佛列条约》,拯救土耳其的民族危亡。《洛桑条约》使土耳其摆脱了《色佛列条约》的屈辱和奴役,获得了在本土范围内的独立,使帝国主义奴役土耳其的计划彻底破产。
2. “金元外交”
【答案】“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3.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土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4. 星球大战计划
【答案】星球大战计划是指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在关于国防开支和防务技术的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是把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国土之前,以求达到消除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的目的。他说战略防御计划是“减少核战
争危险的途径”。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和性质如下:①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②战略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过去是利用核报复来威慑,使敌手不敢轻易发动侵略。美国“必须谋求另外一种遏止战争发生的手段”。美国要设法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迅速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局面,而“更加依靠不威胁任何人的防御系统”,即战略防御计划。③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方法,为遏止侵略、加强局势的稳定和增进美国和我们的盟友的安全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④战略防御计划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使美国和苏联科研稳妥地同意进行大量削减、甚至最终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的有效途径。⑤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需要盟国的合作。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的转变。美国制定与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也是对苏联发展核力量和防御项目的反应。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在美国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重视与不同的反响。
5. 柏林墙
【答案】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东柏林建立的围墙。民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其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丝网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公里。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6. 拿骚协议
【答案】《拿骚协议》是指1962年12月,肯尼迪与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巴哈马首都拿骚会晤,会谈后双方发表的一项关于建立北约“多边核力量”的声明。主要内容是:①美国向英国提供一定数量的北极星导弹换取英国放弃自己生产导弹的公一划,英国的这些核威慑力量将成为北约核力量的一部分,置于北约指挥之下; ②美国一也提交相当的核力量接受北约的统一指挥。英美的这些核力量将包括在一项北约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之内。拿骚会议后,肯尼迪即向法国表示以对英国的条件向法国提供北极星导弹,建立一支装备美国控制的核武器的多国舰队,以换取法国在核武器方面的合作。美国设想,由上述几支力量合并组成名义上隶属北约,实际上由美国控制的“多边核力量”,其实质仍是诱使英法放弃独立核计划。1963年1月14日戴高乐在巴黎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拒绝了美国的计划。宣布拒绝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同时,拒绝接受拿骚协议,反对“多边核力量”,坚持法国独立核力量。后来美国不得不放弃“多边核力量计划”。
7. 和平战略
【答案】和平战略是指美国肯尼迪政府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肯尼迪在其竞选总统期间就宣扬要推行所谓“和平战略”,声称这一战略以“两种垄断为基础”,一是核武器,一是输出资本和提供技术援助。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挽救颓势,继续推行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肯尼迪对5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作了重新估价和修改,正式提出了“一手拿橄榄枝,一手拿剑”的“和平战略”。他以加强军事实力为基础,辅之以各种非军事手段,加强同苏联的争夺,企图同苏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方面在军事上采取灵活反应战略,代替过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另一方面组织“和平队”“粮食用于和平”“争取进步联盟”“攀亲戚运动”等,借以在亚非拉笼络人心,力图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加以控制。对东欧各国则采取软化政策,促进其“多样化”,使其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8. 柏林问题
【答案】柏林问题是指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柏林,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争端和问题。苏联把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自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 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亨受优惠待遇; 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属于其管辖,但可维持和发展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协定还规定了苏联向西柏林派驻总领事馆和双方人口的往来等问题。协定签订后,柏林局势趋于稳定,但双方对协定的解释各取所需,因此,柏林问题依然存在,西柏林地位悬而未决。
二、简答题
9. 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
【答案】(1)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包括:
冷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实力,大肆地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新格局尚未确立时建立以其为领导的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以往的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①全球战略寻求建立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从布什到克林顿再到小布什,都把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作为其战略目标,谋求美国对世界的领导权。
②频繁地对外用兵,而且经常绕过联合国单独用兵。如对伊拉克的空袭,对阿富汗和科索沃的战争等,这些战争都是没有经过联合国授权发动的。
③与他国发展军事联盟。冷战后美国依然重视军事联盟,并且对以前的联盟进行了调整和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