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国际关系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提尔西特条约》
【答案】《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2.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指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写为NA TO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20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并不扩展成员国。
3. 里根主义
【答案】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冒险是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②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使美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要为苏联实现其野心设置障碍,并鼓励苏联自我克制; ③美国“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暴政,不管它是左的暴政还是右的暴政”,谴责“苏联式的独裁政权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一个几乎是独一无二
的威胁”; ④美国要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力“支持自由战士”,作“友邦的后盾”,防止地区冲突的扩大,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作为美国里根政府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特别是争夺拉丁美洲的政策,里根主义是在美国的力量与信心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提出与实施的,它是里根对苏联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4. 第二次柏林危机
【答案】第二次柏林危机是指美英法三国认为苏联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是苏联“六个月期限的最后通牒”,并迅速做出强硬反应,宣布如果苏联使用武力封锁西柏林,西方将用武力进入西柏林,双方关系陷入紧张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加入北约和华约组织,柏林问题,即西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成为东西方关系中十分敏感的问题。1958年11月27日,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建议把西柏林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并提出西方三国如不在半年之内就西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让民主德国“实施其陆上,水上以及天空的主权”,也就是切断西柏林同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的任何联系。
5. 布拉格之春
【答案】“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提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据此在捷克斯洛伐克所掀起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要摆脱苏联一手操纵的《华沙条约》和经互会的控制,走出斯大林僵化制度的误区,从捷克的国情出发,建设捷克型社会主义。苏联则把它斥为“反革命”,“威胁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欲置于死地。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天折。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违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一切原则,而且是“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埋下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散的隐患。
6. 万隆会议
【答案】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发起,由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反映了战后亚非形势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也反映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漫长历史走向结束。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及世界和平。在与会国的努力下,挫败了帝国主义妄图破坏会议的阴谋,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宣布殖民主义是一种应当予以根除的祸害,并倡议以《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会议上所体现的团结反帝与和平友好精神,通称为“万降精神”,它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亚非国家和平共
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7. “三和”路线
【答案】“三和”路线是指赫鲁晓夫外交政策的核心,包括“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对外政策,缓和紧张的局势。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方面的观点,他分析了新的世界局势,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使和平力量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拥护和平的运动已成为防止战争的一个强有力因素。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是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
8. 新日美安全条约
【答案】《新日美安全条约》,又称《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是指日美双方在经过多轮谈判后于1961年1月19日在华盛顿签订的新的安保条约。这一修订后的条约具有新内容:①增加了政治经济合作的条款和日美军事同盟的内容,使日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保障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明确; ②明确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 ③明确了条约的有效期为10年; ④删除了驻日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内乱和不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将基地和基地有关权利等给与第三国的规定; ⑤突出了日美双方的对等性。《新日美安全条约》在日本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以日本社会为首的进步势力强烈反对这一条约,他们主张废除可能将日本卷入战争的日美安全体制,主张建立日、美、中、苏为中心的新安保体制,确立日本的中立。他们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斗争,岸信介被迫辞职,艾森豪威尔的访日计划被迫推迟。
二、简答题
9. 简述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答案】1990年10月,德国统一。1991年7月,华沙条约组织解体。同年12月,苏联解体。这标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和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抗结束,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延续了40多年的美苏“冷战”时期的历史落下帷幕,战后国际关系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冷战后时期。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和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深刻变化: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苏联不复存在,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妄图建立在其主导下的单极世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以欧洲联盟成立为标志,一体化取得了突破性的实质进展。日本在90年代虽然经济持续低迷,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经济第二大国,并加快厂实现政治大国的前进步伐。俄罗斯作为原苏联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的继承者,仍然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和资源丰富的大国,是世界上唯一在军事上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虽然国内面临一些困难,但在国际事务中仍拥有重要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以居世界前列的速度持续发展,外交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第三世界国家在冷战结束后经济以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地位明显上升,成为多极化趋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