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参考书目之国际关系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西战争

【答案】美西战争是指1898年打着支援民族解放旗帜的美国和为维护自己海外利益的西班牙所进行的战争。在美西战争中,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10日签订《巴黎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及所有权,古巴宣布独立,但实际上处于美国的军事控制之下; 西班牙将波多黎各岛和西属西印度各岛、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割让给美国; 美国付出2000万美元后获得了菲律宾群岛。美西战争后,美国又吞并了夏威夷群岛。美西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从此全面加入到列强争霸世界的角逐之中。美西战争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2. 里根主义

【答案】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冒险是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②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使美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要为苏联实现其野心设置障碍,并鼓励苏联自我克制; ③美国“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暴政,不管它是左的暴政还是右的暴政”,谴责“苏联式的独裁政权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一个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威胁”; ④美国要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力“支持自由战士”,作“友邦的后盾”,防止地区冲突的扩大,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作为美国里根政府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特别是争夺拉丁美洲的政策,里根主义是在美国的力量与信心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提出与实施的,它是里根对苏联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指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夕,在同英法结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处于保障本国安全的需要采取的一项非常措施。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使苏联避免了与德国单独作战,摆脱了德国的包围,从而赢得了一年半的宝贵时间以加强战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未尝不是苏联外交的一个胜利。但是,这个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苏联中断了同西方国家共同建立反法西斯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苏联突然转向与德国合作,把英法视为打击对象,这就造成了反法西斯阵营的混乱。欧洲政治舞台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变化。

慕尼黑事件后,苏联的危机感和孤立感,敦促英法,准备同德等所有国家改善关系; 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决定暂时调整鱼苏联的关系。1939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双方保证决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在彼此间进行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行为; 缔约一方成为第二方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缔约任何一方将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双方承诺只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两国问的争端和抵触;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4. 慕尼黑阴谋

【答案】慕尼黑阴谋是指张伯伦与希特勒于1938年9月30日炮制《慕尼黑协定》,之后希特勒就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地区。它标志着德国的侵略计划进入了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的新阶段。“五月危机”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捷政府把命运压在英法身上,但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希特勒的谅解。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炮制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它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提高和巩固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威望:使英法本身受到沉重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 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不得不修正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慕尼黑协定》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德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德双方一种特殊的妥协。

5. 奇怪战争

【答案】“奇怪战争”是指对在法德边境上,英法与德双方各自安守阵地长达七八个月之久这一事件的称呼。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是,英法与德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海上,而在欧洲大陆上,英法军队却躲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事后面,坐视波兰的灭亡。德波战争爆发后,美、苏、意三国继续保持中立。9月17日,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属议定书的协定,派兵进驻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

6.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7. 和平战略

【答案】和平战略是指美国肯尼迪政府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肯尼迪在其竞选总统期间就宣扬要推行所谓“和平战略”,声称这一战略以“两种垄断为基础”,一是核武器,一是输出资本和提供技术援助。1961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鉴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挽救颓势,继续

推行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肯尼迪对5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作了重新估价和修改,正式提出了“一手拿橄榄枝,一手拿剑”的“和平战略”。他以加强军事实力为基础,辅之以各种非军事手段,加强同苏联的争夺,企图同苏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一方面在军事上采取灵活反应战略,代替过去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另一方面组织“和平队”“粮食用于和平”“争取进步联盟”“攀亲戚运动”等,借以在亚非拉笼络人心,力图将这些国家和地区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加以控制。对东欧各国则采取软化政策,促进其“多样化”,使其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8. 戴高乐主义

【答案】戴高乐主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具体实施有:①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 ②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摄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③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 ④积极推动中法建交; ⑤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⑥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但限于实力对比,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这段时间里逐步演变形成的,这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二、简答题

9. 简述东欧剧变的过程和原因。

【答案】东欧剧变是指自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历史事件。

(1)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

②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

③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东欧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

①历史原因,即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