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语言学史基础知识和汉语基础知识之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异读词
【答案】异读词是指读音有差异但词义完全一样的词。例如“教室”有和两种
,读法,但意义都一样。这种词语就称为异读词。国家语委于1985年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作为异读词读音规范的标准。异读词读音规范有三种情况,一是合并多种读音,二是从俗改音,三是明确读书音和口语音。
2.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3. 句群
【答案】句群是指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的语法结构,又称句组。按照层次可以分为一层句群和多重句群。例如“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无终止的对话。”
4. 语体
【答案】语体是指由于使用语言的社会场合或交际内容的不同,在同一语言或方言中产生的语言变体。语体可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两类。口语语体又可分为:家常语体,即在家庭内部或熟人之间使用的语体; 正式语体,即在正式社交场合使用的语体; 典雅语体,即在隆重的公开集会和举行仪式时使用的语体等。书面语语体也可分为文学语体、科技语体、新闻报道语体等若干类。
5. 通感
【答案】通感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互相补充、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也就是说,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也会出现相互沟通与补充交错,以此来更好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6. 双宾语
【答案】双宾语是指一个动词后面连带的两个宾语的句式。两个宾语意义上前一个一般指人,可称指人宾语,或称近宾语,后一个宾语一般指物或事情,可称指物宾语或远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大都是表示“给予”或“收取”意义的动词,如送、给等。例如,“伯父昨天给了我两本书”、“大家叫她祥林嫂”。同时,双宾语句可以转化为双宾句同义句,多数是将指物宾语提前。
7. 定语
【答案】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成分。能够充当定语的词主要是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
,定语“我们”修饰中心语“国家”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例如“我们的国家”。
二、简答题
8. 利用所学的现代汉语知识,谈谈词典编纂中词的义项分合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词义项的分合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历史发展原则
这种原则按词义发展的先后时间顺序编排词的各个义项。先出现的词义排在出现的词义前面,每个词义都注明其在文献中最早以及最后出现的年代,展示词义演变的全过程。
(2)使用频率原则
这种方法按常用程序排列义项,就是把使用频率高地词义(一也就是常用意义)排在词条的前面,把使用频率低得词义排在后面。
(3)逻辑联系原则
这种原则按“分析型”顺序,把有关联的义项放在一起,按词义发展的逻辑程序,按本义在前,转义则按与本义的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来排列义项。
9. 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残缺或多余的毛病? 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5月3日,分局又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了“招认无名女尸”广告的当天,近100万份《解放日报》及时发至全国各地和本市的街头巷尾。
②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命活动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劳动人民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③贺兰县接到文件后,立即在会议上进行了传达,一致认为,文件说出了广大农雕和干部的心里话。
④大热天劳动,出汗多,身体里的水分和盐分消耗得也多,不随时补充上去,容易徽生中暑。
⑤目前正值印度黄金季节。全国游客纷至沓来,这种盛况为“黑市”生意提供稳机会。 ⑥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⑦在俄罗斯社会史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而其巨大的生命力正来源于历史唯物主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⑧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⑨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发射运载火箭。
⑩我们要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美丽前程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⑪他说他要写出三部巨著来反映改革开放前后以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⑫文字字数最多不得超过3000。
【答案】①例①只说主语“分局”和状语“又在……当天”,就另起一个分句,因此第一分句谓语残缺。删去头一个“的”字,加个逗号,第一分句就有了谓语。
②介词“通过”和方位词“中”不搭配,使句子缺主语。可删去“通过”和“中”,让“多年……活动”做主语; 也可以把“通过”改成“在”,或者删去“中”,让主语承前省略。
③第二分句缺主语,“一致”前应加“会议”做主语。
④“发生”多余,可删去。
⑤“黄金季节”前缺定语“旅游”,其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游客”前的定语“全国”也多余,应删。“机会”前也应加定语。
⑥状语残缺,缺介词“与”。“和自己共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是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不能做动词性词语“分道扬镰”的状语。要做状语必须在这个名词性偏正短语前加介词“与”,让它们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才能做“分道扬镰”的状语。
⑦状语“正”多余,应删。“方兴未艾”中的“方”,意思就是“正”
⑧“的”以及宾语中心“殊荣”多余。因为前文已经有了“荣获”
⑨状语不完整,缺少介词“以”。应在“太平洋”的前面加上一个介词“以”,这样才能与后文中的“为”照应。
⑩“的美丽前程”是多余的,“一份”也是可有可无的。
11○“来”字多余,“反映”后缺“了”,“以及”也是多余的; 这句话把“说”改为“用”,删去多余的“以及”也通。哪个改法对要看上下文才能决定。
12○“最多”是多余的。
10.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答案】(1)适应语境是选择修辞手段的前提
例如胡万春《蛙女》中,原文“我算你什么太太,我只是你诈骗的工具么! ”改为“我算你什么太太,我只不过是你鱼钩上一条蚯蚓么! ”小说《蛙女》中有一个黑头目,他用老婆的美貌去诈骗别人。原文用“工具”作比,不符合黑头目老婆的身份和习惯。改文用“鱼钩上的一条蚯蚓”作比,既形象,又符合语境,表达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