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汉语知识与汉语国际教育能力之现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惯用语
【答案】惯用语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含义简明生动形象,通俗有趣,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比如“走过场”“敲边鼓”“放空炮”等。
2. 音位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
,一出来的。例如说汉语普通话的人通常认为“埋”“麻”“忙”三个词里都包含同一个元音“a ”
般在标音时也都写作[a],其实这三个词的读音是
[mai][mA]
前后差别的[a][A]。在汉语普通话中[a][A]
此同属于一类。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a]。
3. 通感
【答案】通感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互相补充、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也就是说,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也会出现相互沟通与补充交错,以此来更好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4. 对偶
【答案】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起来进行修辞的一种方法。对偶的基本种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从形式上看,其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 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对偶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便于记诵,因而在抒情、叙事、议论等文章中广泛使用。
5. 双关
【答案】双关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基本类型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又称谐声双关、字音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同音、近音、音似的条件构成双关; 语义双关,又称意义双关、借义双关,是指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构成表里两层意思。
,它们分别包含了发音时舌位有的不同并不区别意义,不会引起意义上的误解,因
6. 指事
【答案】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是中国古代“六书”之一。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 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本”原义是树根,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7. 受事主语
【答案】受事主语是指动作接受者的主语,即当某一动词充当谓语时,由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充当的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受事。主谓的语义结构是“受事+动作”。例如:羊││狼咬死了。这里的受事是广义的,涵义比一般也要宽泛一些,只要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和对象,都是受事。
二、简答题
8. 方言词、行业词语司普通话词汇有什么关系?
【答案】(1)方言词是普通话从各方言中吸取来的词
例如,名堂、把戏、垃圾、瘪三、二流子、搞、垮、拆烂污、别扭、尴尬、陌生、蹩脚、溜号、赶趟、忽悠等。这些方言词都表达了某种特殊的意义,普通话里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所以被吸收了进来。有些词是表示方言地区的特有事物的,例如,“橄榄、椰子、靰鞡、青棵、槟榔”等,这类词不宜看做方言词。
(2)行业词语也是丰富普通话词汇的源泉之一
某些行业语,特别是科学术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专门意义之外又获得了一个一般的意义,可以取得全民性,从而成为普通话词。
9. 说明“我们”与“咱们”、“那”与“哪”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我们”与“咱们”用法上的区别
“我们”是排除使用法,即只包括说话人一方的群体,排除听话人一方; “咱们”是包括式用法,即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用于口语。如“我们走吧,咱们再见! ”
(2)“那”与“哪”用法上的区别
“那”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一般所指的是确定的; “哪”是疑问代词表疑问,不确指,要求在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中选定。如“你找哪一家? ”和“你找那一家。”语气也不同。
10.利用所学的现代汉语知识,谈谈词典编纂中词的义项分合应遵循的原则。
【答案】词义项的分合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历史发展原则
这种原则按词义发展的先后时间顺序编排词的各个义项。先出现的词义排在出现的词义前面,
每个词义都注明其在文献中最早以及最后出现的年代,展示词义演变的全过程。
(2)使用频率原则
这种方法按常用程序排列义项,就是把使用频率高地词义(一也就是常用意义)排在词条的前面,把使用频率低得词义排在后面。
(3)逻辑联系原则
这种原则按“分析型”顺序,把有关联的义项放在一起,按词义发展的逻辑程序,按本义在前,转义则按与本义的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来排列义项。
11.下面句子里的状语,哪些既可以放在主语后,又可以移到主语前? 哪些只适宜于放在主语前? 哪些不能放在主语前?
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 ...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传播到中国。 .........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
⑤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一样飘进来。 ...
⑥今天回国的难道是三个被俘的士兵! ..
⑦李记饭馆的买卖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似的蓬蓬勃勃。 ...........
⑧这地方本来就低洼。 ..
⑨你不妨对他直说。 ......
⑩我从年轻时就希望有个强大的祖国。 ....
【答案】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
状语“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分别表处所、范围,可以移到主语后。只是状语比较长,而要突出状语所表达的意思,最好放在句首。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传播到中国。
状语“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表时间,可以移到主语后。状语“已经”也是表时间的,不过这个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不能移到主语前。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句中有两个状语,每一个都有可能移到主语后,但是这一句的状语较长,为了句子结构的紧凑,状语不宜移动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状语“几百年来”表时间,不能移到主语后。一移动,意思就变了,变成主语很多人用几百年的时间去做某事,而人是活不了几百年的。
⑤[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一样飘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