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05政治学原理(含30%国际政治学)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权力均衡
【答案】权力均衡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按照权力均衡理论的假定,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而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比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
2. 世界格局
【答案】世界格局是指大国权力关系互动形成的权力结构。按照现实主义理论,所谓国际体系,就是无政府状态下以国家为主角的权力政治。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行为体的行为都是以权力为基础的。这种互动会使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权力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大国的权力分布对于国际秩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大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人们通常称之为世界格局。
3. 世界体系理论
【答案】世界体系理论是一种以新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它以批评帝国主义而著名。该理论认为,世界政治是发生于全球资本主义逻辑支配下的世界体系的范围之内。这个世界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的结果就是富裕和强大是以贫穷和弱小为代价。对于世界体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来说,社会上的所有大事都必须在世界体系的范围内进行分析。这样的体系有两个主要特征:①体系之内的所有特征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体系之内的所有发展,都可通过内部的事实加以解释。
4. 国际合作
【答案】国际合作是指在国际政治中,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老有利的结果。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东西
作为基础和保证。国家之间双边或多边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文化合作等,在多数情况下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
5. 历史社会学
【答案】历史社会学兴起于18世纪中叶,第一次浪潮大约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同批判理论一样,历史社会学也反对把国家视为世界政治中的某种既定的东西。该学派的主要论题是穿越历史的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它关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制度与组织的基础结构。该理论实际上是人们对美国和法国大革命、工业化进程以及民族建设做出的反应。以后,人们对这个理论的兴趣就下降了。第二次浪潮的主要作家,如迈克尔·曼等,其兴趣在于解释基于国内与国际关系的社会的发展。对于历史社会学家来说,人们以为理所当然的结构,实际上是一组复杂的社会过程的产物。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历史社会学家也对新现实主义进行了批判。
6. 阿拉伯之春
【答案】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社会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引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
7. 定量研究法
【答案】定量研究是指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人们不但需要论及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而且需要论及对象的量的规定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
8. 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
【答案】①宏观决策是指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指方向、路线。一般来说,这种决策涉及的都是重大问题,关注的方面比较广泛,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这种决策的特点是:a. 它是预期性的,并不是对突发事件作出的反应; b. 它通常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框架; c. 尽管最终是由最高官员作出决策,但国内的各个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可能广泛参与了这样的决策过程。②微观决策,有时也叫行政决定,涉及的是比较具体的对外事务。日常的大量对外政策决定都属于此类。这种决策的特点是:a. 所涉及问题范围相对较窄; b. 所涉及问题的紧要性或威胁度较低; c. 由较低层次的政府机构进行。通常,微观决策是以宏观决策为基础的。当然,微观决策的影响未必都是微观的。
9. 预防性外交
【答案】预防性外交是首次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内容即联合国要在地区冲突,甚至是武装冲突发生之前,进入该地区协调矛盾冲突,防止美苏两大势力的介入,达到促进和维护和平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联合国秘书长再次提出预防性
外交。作为预防性外交的一部分预防性部署,即当冲突双方或一方认为联合国相关人员进入该地区有利于冲突的解决或防止冲突的扩大,联合国相关人员即有权进行部署。
10.国际体制
【答案】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起规范作用所谓国际体制,人们通常都接受斯蒂芬·克拉斯纳的界定,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
二、简答题
11.怎样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恐怖主义的演变?
【答案】(1)用历史的观点考察,恐怖主义自产生以来,其内涵、历史角色、人们对它的态度、国际法对它的约束等都不是一成小变的。最初,它曾表现为一种革命的手段; 其后,它的表现方式包括反抗、斗争的手段和滥用的暴力等。在今天,它所表现出和可能表现出的毁灭性(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明显地构成了一种对全人类的威胁。
(2)从历史作用来说,从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再到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时期,恐怖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不管在历史上它起过什么作用,至少在今天它是一种破坏和平与稳定的消极角色。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无论就国家而言还是就非国家行为体而言,都是一种非法的手段,是犯罪行为。这一点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12.影响主权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全球体系对主权的影响,最主要的方面可以概括为制度化的约束,也就是国际组织、国际公约、多边协定以及国际法的影响。
①这种影响造成了国内政治行为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是指国家按照国际准则行事。 ②国际组织和跨国机构的发展,无疑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削弱与限制。
联合国安理会在理论上是拥有某种超国家的权力的,即为了和平,它可以干预主权国家的事务。一些经济领域的世界组织,也表现出了某种干预态势。
(2)国际法对主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国际法的发展使个人、政府、国家和非政府组织从属于新的法律体系,有了新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超出了原有民族国家的规范体系。尽管现在还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权威的执行国际法的强制性机构,但国际法的影响己越来越重要。
(3)在某些国家中间发生区域一体化与集团化显然也在改变着主权的含义。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欧盟。欧盟已不同于一般的国际组织,它有自己的立法机构和行政权力机构,可以制定实施于成员国的法律,并且有强有力的实施力量。它有统一的货币,甚至开始建立独立的防务。实际上,它正在走向一个“超国家”。毫无疑问,欧盟的权力来自于成员国的“自愿出让”。但这样一来,传统的主权观念己难以保持了,因为主权己经出现了“转让”与“分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