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884国际关系综合之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恐怖和恐怖主义?

【答案】(1)恐怖

“恐怖”在汉语里,主要是指一种心态。《辞源》解释“恐怖”的意思是“极度恐惧”。《现代汉语词典》对“恐怖”的解释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在英语里,“恐怖”除了有与汉语相同的意思即“极度害怕”之外,还包括“恐怖统治”的意思。“恐怖统治”,是特指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雅各宾专政”,意思是指“无情地处决威胁革命政权之人”。从这两种语言的词义来说,“极度害怕”可以说是“恐怖”的基本的和普遍的含义。

(2)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指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其较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暗杀、劫持人质、爆炸、劫持交通工具和生化袭击等。恐怖主义从行为者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指一国政府以组织、支持、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的方式对付其他国家; 非政府行为主要是指集团的行为。

2. 反思主义的理论有些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反思主义的理论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1)反思主义的理论的共同点

这些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国际关系中理念性的东西,诸如观念与话语的作用,结构与行为体的相互建构,以及权力的非物质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等。

(2)反思主义的理论的不同点

反思主义的理论的不同点体现在各个理论派别的观点中。

3. 怎样界定安全的基本概念?

【答案】在国际政治中,安全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基本的价值。

(1)“安全”概念的由来

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是一个产生于西方的概念。“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安全”的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成为

取代诸如军事事务、对外政策、外交事务等较陈旧词汇的新提法。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安全概念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安全”成了一个常见的词汇。

(2)“安全”概念的界定

①关于“安全”概念的多种界定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J 嗅。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造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②造成界定不一的原因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

a. 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小安全状态与间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

b. 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③对“安全”概念的一般界定

一般来说,人们在遇到危险或感到有威胁时,才会想到安全问题。所以,安全概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威胁”和“危险”相关联。“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所以,“安全”概念可表述为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体系中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的关系是什么,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案】(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的关系是两者齐头并进、相互作用。

(2)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世界经济国际化、跨国化、市场化日益加强;

②区域合作,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均参与其中的区域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一球多制、多元共存是当今国际体系的最显著特征。

5. 金融危机的危害有哪些特点?

【答案】金融危机危害最大。这种危机的危害至少有四个特点:

(1)它爆发突然,常常在一夜之间形成国家难以抵御的灾难;

(2)它破坏性极大,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使一个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财富毁于一旦;

(3)它有极强的“传染性”,能够从一国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

(4)它的发生日益频繁,可能反复发生,却又难以预防。

6. 国际政治学是如何产生的? 它是一个怎样的学科?

【答案】(1)国际政治学的产生过程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面对纷繁的国际关系现象,特别是国家间不断发生的各种冲突与战争,人们迫切需要找出认识国际行为模式的工具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确立一种国际秩序,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J 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己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2)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际政治学从产生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与外交史、国际法、政治学这样的学科相比,国际政治学在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实践,以及冷战和各种国际冲突的检验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

①国际政治学迟迟未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跨学科特点。这门学科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并吸收了其他许多学科的体系、框架与方法,而这些学科都是各具特色的。由于涉及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统计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因此它的发展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十分庞杂的。把如此众多的学科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具有清晰的体系、概念与方法的学科,显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②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己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个研究领域,承认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主要概念、主要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人们却始终众说纷纭。在该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传统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后实证主义、理性选择理论、认知心理学、英国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等流派。在一个研究领域出现众多学派本是一件好事,但正如迈克尔·布雷彻在国际研究协会1999年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