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跨学科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由多个独立的报道单元组成,单元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各自是一条完整、独立的新闻(单一的或综合的),集合在一个大主题下,使观众通过多个独立报道的内容,对一个时期的某一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 电视经济新闻

【答案】电视经济新闻是电视媒体对国家、群体、个体的经济活动重要事实的及时报道。通过电视经济新闻传播信息,推动经济生活和引导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展望美好的生活,己成为一切新闻单位的重要任务。作为时效快、覆盖面宽的电视新闻,对于经济新闻的报道,更是重任在肩。经济新闻在我国的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都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特定条件所决定的。

3.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事业是指一种以新闻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新闻业务、新闻经营管理和新闻教育、研究事业。狭义的新闻事业是指各种新闻媒介的总称,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厂、新闻图片社及其出版物。

4.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5.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

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二、简答题

6. 记者在资料积累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记者在资料积累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资料提供者的权威性,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只有准确、真实的资料才具有说服力。要保证资料的准确度,就要注意资料提供者的权威性。正确的资料来源是可靠性的保障。资料应出自正规的、正式的渠道,提供者应具有权威性,对所提供的信息有足够的了解和充分的理解,具有发言权。资料转手的次数要尽可能少,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某方面的政策,就最好看一看相关部门的正式文本。要了解发生了什么,就应去问一问在场的目击者。要知道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就应去引用学科带头人或专门研究者的讲话和文章。

(2)注意资料的原始出处。

对于资料的出处,比如是在什么报刊卜发表的,什么出版社出版的书,一定要弄准确。只有注意资料的原始出处,才能了解事件或人物的整体情况和真实面目,避免因多次转抄造成的误差。

(3)注意资料出版的年、月、日和书的版本。

资料的出版日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如果在引用资料的时候遇到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追根溯源,再去查个究竟。但如果没有年、月、日的记载,要想再查的时候就无从着手。另外,书的版本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一定要注明是初版还是再版。

(4)如资料是文件,则应注意是草案还是正式文件。同一个文件,草案与正式文件肯定存在差异,一定要弄清楚,不能马虎从事。

7. 举例说明采访中记者提问应当注意运用哪些技巧。

【答案】在实践中,新闻采访提问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巧妙运用,这就牵涉到一个“技巧”问题。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问要精练、精细、精彩。

精练是指提问少而精,话不要太多; 精彩是指提问要恰到好处,问得吸引人; 精细是指提问要细致,要具体。

采访中提问应简短而又不乏活力,问要问到点子上,不要鸡毛蒜皮什么都问。但又不是大而化之、马马虎虎、随便提几个问题了事。要根据口头采访的目的和要求,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发掘出那些没有被别人问过,而读者又十分关注的问题。

提问技巧是记者学识和素质的综合体现,记者应当努力做到在采访的第一步就让采访对象乐于回答自己的问题,用简洁、内行而又精彩的提问来激发对方的谈兴,这样才容易把采访对象引入纵深的“开阔地”,在愉快而明朗的交谈中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

(2)提问时大、小问题应灵活穿插。

记者在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情况、不同场合,灵活巧妙地提问。比如,是提大问题,还是提小问题,怎样把大、小问题巧妙地穿插结合起来,是一个很有讲究的技巧。一般来说,提小问题、具体问题,是从整个口头采访的过程来讲,以求达到讲究具体、实在、明确的效果,不要过多地搞“大而空”的泛问。提大问题,是从采访刚开始,彼此不熟悉这一点考虑,为缓和气氛、逐步了解和接近而采取的一种步骤,而不是就整个采访过程而言的。

事实正是这样,口头采访中总是开放式、闭合式问题交替使用,需灵活掌握。一般地讲,开放式提问适合于采写专访、特写时运用,能比较轻松自然地引出一些有趣的材料。这种方法又称漏斗型提问采访法,其特点是,首先提出比较笼统的问题,然后收拢圈子,集中在一个话题上。这种采访形式适合有创见的采访对象,因为它能使对方在你示意的范围内自由发挥。如果每个问题都问得太具体、太直接、太狭隘,恐怕写出来的文章只能反映

记者的先人之见。在使用这种方法采访的过程当中,只要采访对象领会了提问的意图,即使出现了记者始料未及的内容,也是记者的极大收获。笼统的提问不仅使采访对象有喘息的余地,而且能让记者有功夫牢牢把握住对方。

从闭合式问题出发的采访法又称倒漏斗型采访法。这种力一法适合于时间紧追、采访对象匆忙时使用。因为这时不允许记者去讲泛泛而谈的话,必须简单明了、一针见血地提问。同时,对于坦率、有口无心的采访对象也适合此法。

(3)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在不同的场合要灵活巧妙地提问。

有时候,正面提出问题,对方不一定告诉你:侧面或反面提出问题,对方却不知不觉回答了你。

8.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

【答案】培养和提高记者的观察能力需要做到:

(1)提高观察的技巧,要不断增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记者的观察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最终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成败。记者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新闻敏感以及洞察力,才能决定观察些什么,如何观察。

(2)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记者的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的体现。

理论修养和综合水平高的记者,能够在一般人看起来普通的、偶然的、平淡无奇的事件、人物、环境中发现深藏不露的内在意义,能够洞察隐秘的幕后联系,在看似平凡的世界中看到闪光点。

(3)要多提倡采写现场短新闻,在实践中培养记者的观察能力。

现场短新闻要求记者必须深入到现场第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观察,全面、生动、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多采写这种现场短新闻,能够培养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采访习惯,锻炼记者迅速抓现场生动细节和人物特征的本领。

9. 怎样加强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辩证统一,不断提高新闻作品质量?

【答案】加强新闻采访和新闻新闻写作的辩证统一,不断提高新闻作品质量,需要做到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