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34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广场恐怖症

【答案】(1)含义:又译场所恐怖症,最初用来描述对聚会的场所感到恐惧的综合征,目前它不仅包括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或独自在家),也包括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多为家)的地方。

(2)广场恐怖症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

①焦虑症状: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②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难以立即逃到安全地方等情境。

③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广场恐怖症患者开始时只是回避那些不容易迅速离开的场所,有的人初期只要有熟悉的人陪同,就可以外出。随着病情的加重,恐惧的场所泛化,最严重者,终年不敢跨出家门,生活受到严重妨碍。

2. 边缘型人格障碍

【答案】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而言,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是其突出的特征。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的数据表明此类障碍的患病率为0.2%〜4.6%,女性多于男性。边缘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和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23%,19%和7%。与其他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是:与表演型、反社会人格障碍伴发,其次为分裂型、依赖型、回避型、自恋型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3. 特殊恐怖症

【答案】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是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最常见的恐惧,对象包括:动物、昆虫、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特定的疾病等。

特殊恐怖症以儿童常见。成人特殊恐怖症中动物恐怖通常起于儿童期,登高、幽暗、雷雨等恐怖则起于青年或中年。病人在接触特殊的恐怖对象和场合时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可伴有某些植物性神经症状。病人通常有回避恐怖情境的习惯,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

多数恐怖症发作时,都会出现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但血液或外伤恐怖症则不同。这种患者在见到血液或受外伤时,可出现心跳和血压下降,并伴随恶心、头晕或晕厥。血液恐怖症有明显的家族史。这可能是进化的结果,在出血时心跳和血压的下降可以减少出血,晕厥则可免受更多的打击。治疗的方法基本与其他类型的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不用放松技术,而用紧张技术来提升血压。

4. 期望

【答案】期望是一种认知,是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期。班杜拉强调期望对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有些行为不需要直接的体验,只是看到其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够习得。

(1)结果期望:个体对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的期望;

(2)效能期望: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行为的可能性的预期。

班杜拉认为,在治疗恐怖症时,系统脱敏或者模仿学习的良好效果要归功于对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的改变。成功的治疗在于提高自我效能期望。

5.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答案】儿童反复申诉自己想成为另一个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男孩喜欢穿女性服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的男性服装;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男孩厌恶自己的阴茎,厌恶粗鲁的游戏,拒绝典型男性的玩具、游戏和活动;如果是女孩,拒绝坐着小便,断言自己有阴茎或会长出一个阴茎,或断言自己不会长乳房或来月经,厌恶正式的女性服装,留短发,常常被误认为是男孩。

性别认同障碍男女比例在5:1左右。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男孩在进入青春期晚期或成年之后,报告有同性恋或双性恋倾向,但没有性别认同障碍;剩下的多报告为异性恋,也没有性别认同障碍。

如果他们适应良好,则不需要治疗;如果对自己身体极度不满,或因此造成人际关系不良或与父母关系不好,会感到非常痛苦,治疗重点可以放在改善人际关系和与父母关系上。

6. 社交恐怖症

【答案】(1)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与特殊恐怖症相比,社交恐怖症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

(2)社交恐怖症的表现:

①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称为对视恐怖症;

②还可表现为害怕自己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困的地步,因而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由于旁边有人而恐惧得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害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等;

③害怕见人脸红,被别人看到,因而揣惴不安者,患者深信周围人已觉察并正在注意他,因此更觉局促不安、浑身不自在。被称为赤面恐怖症。临床上发现,此类患者中不少人成了酒精依赖者;

④除焦虑和害怕外,还有心慌、震颤、出汗、恶心、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极度紧张时可诱发惊恐发作;

⑤在认知方面,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害怕别人评论自己。

⑥害怕社交场合十分广泛的病例称广泛性社交恐怖症,这类患者常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

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常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性起病。一般病程缓慢,起病较迟且无其他精神障碍者预后较好。

社交恐怖症常继发抑郁症和惊恐障碍,当有惊恐障碍时,要注意判断谁是原发性的。

广场恐怖症在于害怕无法离开某处; 而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独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

7. 神经性厌食症

【答案】英国的内科医生RichardMorton 首次对神经性厌食症症状进行全面描述。1694年他第一次描述了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并称之为“神经性消耗”。此后的200年中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进展。

19世纪后,人们对该病的兴趣达到一个高峰,并发现这类障碍有某些心理学特点。19世纪70出现了“厌食”这一术语,并将其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归于癔病的一个亚型,这种观点的提出常被作为对该病认识的开端。

在1914年后一度把该病作为原发性垂体功能障碍。直到30年代,才逐渐把神经性厌食症又作为心因性障碍重提。

20世纪30年代,有些学者注意到病人怕胖怕增重、对体形极为关注、极度清瘦等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并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20世纪40年代后,神经性厌食症逐渐从癔病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8. 依赖型人格障碍

【答案】依赖型人格障碍者缺乏自信、依附于他人,遇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且其性关系多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可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也可继发酒精和药物依赖方面问题。

美、德等国采用PDQ 和SCID 等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0.3%〜6.7%。依赖型人格障碍与重性抑郁症、强迫症、惊恐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17%, 4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