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森田疗法
【答案】20世纪20年代初,森田正马在日本创立森田疗法。森田疗法及其理论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解释了所谓“神经质症”的产生和发展,并提出针对“神经质症”的治疗方案。森田疗法认为神经质症的形成,是因为本来存在着的疑病素质,在偶然事件的诱因之下,通过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神经质症状。造成神经质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想以主观愿望控制客观现实,从而引起精神拮抗作用加强所导致的。他将神经质症划分为普通神经质、强迫观念症和发作性神经质三种类型。
(1)疑病素质与适应不安
①疑病素质
森田正马认为神经质症的出现是以疑病素质为基础的。疑病素质,是一种精神上的倾向性,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按森田正马的理论,富于内省,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是一种人类本性生存欲的表现。正常的生存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过强的生存欲伴随着对死亡的过度恐惧。为了排除这种“病态的”现象,个体对外界的关注开始下降,精神活动完全向内,陷入精神的内部冲突之中,导致神经质症状的产生。
②适应不安
森田正马的学生高良武久提出了“适应不安”。适应不安是指为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自身的心身状况能否适应外界环境这样的问题而烦恼。处于青春期的人和较为内向的人容易出现适应不安。高良武久认为,适应不安所伴随的不安、担心、痛苦等心理虽然让人不快,但是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机制。如果人
们试图否认这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必然造成精神内部冲突,最终形成神经质症状。
(2). 精神交互作用
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因某种感觉,偶尔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那么,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敏锐起来,这一敏锐的感觉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注意,这样一来,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该感觉越发强大起来。精神交互作用解释了神经质症状发展的过程。
(3). 精神拮抗与思想矛盾
神经质症的症状给神经质症患者带来苦恼的根源与思想矛盾造成的精神拮抗作用的加强有关。人的精神活动有一种对应和调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人体中作用相反、彼此制约、相互调节的拮抗肌的作用,被称为精神拮抗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一种心理出现时,常常有另一种与之
相反的心理出现。森田疗法认为产生精神冲突、苦恼的根源在于希望客观事物按照自身的主观愿望产生某种变化。对于恐怖、不安、苦恼等令人厌恶的情绪,神经质症患者总想用“理应如此”“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试图避免和消除这些情感,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产生思想矛盾,造成神经质症状。
2. 品行障碍
【答案】品行障碍的核心特征行为是持续和重复的不顾他人权利、违反社会规则。常见行为有说谎、偷窃以及大发脾气。
大多数儿童在某个时候或者某些时候都会违反一些行为准则,需要注意诊断标准中的两点规定:持续反复发生和不符合相应年龄和发展阶段的通常行为。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经常是攻击性的,并对他人十分残酷。常见共病是物质滥用或者抑郁。
3. 分离性障碍
【答案】分离性障碍,从文字面上理解,是说那些本来属于一个整体的心理活动现在相互分开了;一个心理活动的共同体解散了;脱离整体生活,并不再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力。患有此类障碍的人有的会意识不到自己具有的某些心理功能,有的甚至感觉不到对自己或周围世界的知觉。还有人想不起来某些关于自己的事件,有的以一个新的身份生活。而这些障碍并没有可检测出的大脑损伤。
在儿童及青少年身上,偶尔体验到对自己的陌生感或短暂的记忆缺失或身份混乱,这是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成年人也可能在非常疲倦,或遭受了重大的生理或心理创伤后发生分离现象。这些现象属于正常范围,不能看做是分离性障碍。
有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转换性障碍应该看做是属于分离性障碍的一种而不是躯体形式障碍。根据前面所述,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DSM-IV 中,分离性障碍是包括了人格解体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恍惚障碍及分离性身份障碍等。因为对这类障碍了解得都较少,本节仅对人格解体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恍惚障碍进行简单地描述,然后对分离性身份障碍作较为深入的论述。
4. 环性心境障碍
【答案】(1)环性心境障碍的病人可以在数年内一直处于轻躁狂或抑郁状态中,症状和恶劣心境一样较轻微,以致其成为了病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在他们的轻躁狂期,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直至进入正常期或抑郁期。
(2)DSM-ⅠV 对环性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
①至少2年,呈现多次轻躁狂症状及多次抑郁症状,但不符合重性抑郁发作。
②在这上述2年中(儿童或青少年为1年),没有一次A 症状消失长达2个月。
③在这2年中,从无噪狂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或混合性发作。
④A 症状不可能归于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也不是叠加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障碍或未注明精神病性障碍。
⑤这些症状并非由某种药物或一般躯体性情况导致的直接生理效应。
⑥这些症状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二、简答题
5. 简述精神分裂症的分类。
【答案】在临床诊断中广泛采用的是DSM-IV 分类法,将精神分裂症分为五类:
(1)偏执型
偏执型又称妄想型,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类型。起病较缓慢,发病多在青壮年和中年。一开始表现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妄想。有时伴有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其中听幻觉最为常见。听幻觉的内容与妄想往往紧密相关。其情感和行为常受幻觉和妄想支配,表现为多疑,甚至出现伤人或自伤的行为。但病人的精神衰退不明显,在不涉及其妄想症状时,其行为、言语和思维无明显异常,故在发病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病人可以维持日常工作。
(2)紧张型
紧张型病人多在青壮年起病,常见的表现是木僵状态,主要症状是言语运动不同程度的受抑制。患者失去所有活力,以一种僵直的姿势维持不动,有时相同的姿势可以维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直至其手脚都因为长期不动而变得苍白肿大。病人也可出现运动缓慢、少语少动的情况(亚木僵状态)。紧张性木僵也可与短暂的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木僵并不意味着丧失意识,相反许多木僵病人对周围发生的事十分敏感。
(3)瓦解型
瓦解型又称青春型,这一类型的患者青少年起病,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荒谬、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表情做作,其行为幼稚、愚蠢,做鬼脸,傻笑,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和本能意向亢进。瓦解型病人的幻觉妄想凌乱,他们的社会退缩行特别严重,往往完全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周围世界的任何影响,病程发展快,症状丰富。
(4)残留型
该类型的患者过去至少有一次发病,目前仍存在有个别的症状,如妄想、情感平淡、社会性退缩、人格改变等,症状保持相对稳定,近一年来无明显好转或恶化。
(5)未分化型
未分化型的患者的症状不符合以上任何一种类型,或是同时存在有多种类型的部分症状,又有明显的阳性症状。随着对精神分裂症治疗水平的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诊断为未分化型的病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6. 抑郁症与心境恶劣障碍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有哪些?
【答案】(1)抑郁症的特征性表现:抑郁心境,在平常的活动中丧失兴趣和乐趣,食欲紊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