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807中西哲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答案】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指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既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超验的自我。它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因而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费希特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意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要么从意识到对象,要么从对象到意识。他认为唯物论无法说明从物质客体到意识的过渡,但是唯心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认为第一原则只与主体有关,与物自体无关。他还区分了理论自我和实践自我,提出理论自我的最高根据是理性,理性是实践自我的出发点,因而,实践自我高于理论自我。
2.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3. 普罗提诺的“灵魂”
【答案】普罗提诺的“灵魂”是指他认为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作为第三本体的灵魂即柏拉图所说的世界灵魂,它是一种能动力量。其能动性表现为变动不居,活跃于各个领域,既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相一致的理智和太一,又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不一致的低级对象。当它与理智和太一相通时,它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它是一; 当它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之中时,作为推动事物变化的内部动力,它是多。因此灵魂既是一,义是多,但不像理智那样,是一和多的统一。
4. 苏格拉底方法
【答案】苏格拉底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问题与对话者进行相互质问,从而暴露出对话者的各种观点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处,并在反思这些不一致以及关于它们的可能答案的基础上重建这些信念。苏格拉底问答法不纯粹是否定的,也不只是为了揭示他的对话者的观念混乱,它是通往一个更好观念的方法。它不同于芝诺的方法,也不同于诡辩,它们只是在形式上彼此相似。苏格拉底采用问答法,在结束时并没有达到任何明确的结论,其目的在于让人们看到事物的本身他应用问答法的问题都不是琐碎的,而是关涉到雅典人所据以生活的概念和原则,通过运用这一方法,苏格拉底责问他那个时代的道德。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分类和功能的观点。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事物运动的原因。
(1)对以往灵魂观的批判
①对柏拉图的灵魂观的批判
柏拉图倾向于把灵魂当作独立的运动实体。关于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宿主,灵魂的活动是宿主的活动。因此,感情和知觉等活动不仅是灵魂自身的活动,也是宿主的活动;
②对二元论的批判
二元论把灵魂和身体看成两个分离的实体。关于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实体,那么就不能解释两者在本性上的适合,灵魂不能以任何一种形体为工具,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被归结为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
(2)灵魂的定义
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在宇宙中被排列为由低到高的等级,有生命的事物比无生命的事物更高级。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无生命的事物没有灵魂。
②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③生命是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灭变化的运动过程。生命有潜能和现实两个方面,潜能即身体的潜在能力,灵魂使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生命活动。即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这种原因是自因,与从外部推动生命的事物做位移运动的推动力小同。
(3)灵魂的分类
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有生命的实体分植物、动物和人三大类,灵魂也相应地分成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
①特点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在逻辑上是按照种和属的顺序排列的,在事实上则被排列为由低到高的等级。
a. 植物灵魂是灵魂的最普遍的种,包含在一切灵魂的定义之中;
b. 动物灵魂是植物灵魂的属,它的定义由植物灵魂(种)和感性功能(属差)构成;
c. 人类灵魂是动物灵魂的属,它的定义由动物灵魂(种)和理性功能(属差)构成。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②功能
逻辑上由普遍到特殊的关系在事实上表现为由低到高的等级,较高一级的灵魂具有较低级灵魂的功能。
a. 植物灵魂的功能是消化繁殖,这是生命活动最普遍的特征;
b. 动物灵魂除了具有植物灵魂的功能之外,还有感觉、欲望和位移的功能。感性活动是动物的最普遍的特征,因此,又称“感性灵魂”;
c. 人类灵魂除了具有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的功能外,还具有理性思维的功能,因此,又称“理性灵魂”。
这表示较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以其作为它的一个构成因素。灵魂不是一个复合体,灵魂及其构成因素是无形的。它们之间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普遍的种寓于特殊的属之中。
6. 如何理解黑格尔的“真理是全体”。
【答案】黑格尔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优先的原则,反对独断论、怀疑论与折中主义,认为真理不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哲学的真理是科学,“真理是全体”。
(1)概述
“真理”是指通过目的的实现而达到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他认为真理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真理是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先前的体系更加高级,这些体系都是真理的一个环节。
(2)特点
①真理是全体,概念本身是一个整体,客观性在没有达到与概念符合之前是零星的、分散的、片面的,不能视为真理。
②真理的整体性决定它包含有一丰富的内容、层次和矛盾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具体的,具有“自己运动”的冲力,抽象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
③动力使真理成为一个不断发展运动的历史过程,从“自在”到“自为”并最终抵达“自在自为”,静止僵化的东西不能视为真理。
(3)评价
黑格尔建立起以“真理是全体”为基础的集大成认识论体系。他承认康德的先验统觉原理正确地说出一切意识的本性,肯定费希特的功绩是从主体的能动作用中引申出逻辑范畴的系统,肯定谢林看到真理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认为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7. 简述康德的感性直观。
【答案】(1)定义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即直观能力),这是我们最起码的认识能力。感性不是完全消极的能力,感性产生表象有两个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他认为感性直观就是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就是感性对自在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并认为感性的作用是能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感觉材料整理成可被认识的经验。这种感性直观是知觉判断的材料,感性用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便是直观形式。
(2)质料与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由两种成分构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