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80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莱布尼茨的二迷宫

【答案】莱布尼茨的二迷宫是指他在《神正论》一书中归纳的两个基本哲学问题。他认为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迷宫:①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这个迷宫涉及一个重要的神学和伦理问题,即意志自由和恶的起源存在什么关系。②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这个迷宫是关于运动和时间的物理现象如何可能由不可分的点组成的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 米利都学派

【答案】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3. 斯多亚派的不动心

【答案】斯多亚派的不动心是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情感是非理性的,不动心不同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而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由于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人们虽然不能控制外界事情的发生,但能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来应对世界的万变,因此他认为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纯粹出于理智的行为。这种观念引起了许多蔑视世俗快乐的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哲学体系的共鸣。

4. 人性行为

【答案】人性行为是指出自人特有的理智和意志属性、完全由理性支配的行为。托马斯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人性”和“人的行为”。其中人的行为是由理性意欲与动物意欲共同支配的行为,出自人的本质。完全的“人性”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的行为,其中理智用来思考某一行为是否应该实施,而意志则决定行为实施的手段和方式。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分类和功能的观点。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事物运动的原因。

(1)对以往灵魂观的批判

①对柏拉图的灵魂观的批判

柏拉图倾向于把灵魂当作独立的运动实体。关于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宿主,灵魂的活动是宿主的活动。因此,感情和知觉等活动不仅是灵魂自身的活动,也是宿主的活动;

②对二元论的批判

二元论把灵魂和身体看成两个分离的实体。关于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实体,那么就不能解释两者在本性上的适合,灵魂不能以任何一种形体为工具,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被归结为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

(2)灵魂的定义

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在宇宙中被排列为由低到高的等级,有生命的事物比无生命的事物更高级。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无生命的事物没有灵魂。

②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③生命是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灭变化的运动过程。生命有潜能和现实两个方面,潜能即身体的潜在能力,灵魂使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生命活动。即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这种原因是自因,与从外部推动生命的事物做位移运动的推动力小同。

(3)灵魂的分类

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有生命的实体分植物、动物和人三大类,灵魂也相应地分成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

①特点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在逻辑上是按照种和属的顺序排列的,在事实上则被排列为由低到高的等级。

a. 植物灵魂是灵魂的最普遍的种,包含在一切灵魂的定义之中;

b. 动物灵魂是植物灵魂的属,它的定义由植物灵魂(种)和感性功能(属差)构成;

c. 人类灵魂是动物灵魂的属,它的定义由动物灵魂(种)和理性功能(属差)构成。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②功能

逻辑上由普遍到特殊的关系在事实上表现为由低到高的等级,较高一级的灵魂具有较低级灵魂的功能。

a. 植物灵魂的功能是消化繁殖,这是生命活动最普遍的特征;

b. 动物灵魂除了具有植物灵魂的功能之外,还有感觉、欲望和位移的功能。感性活动是动物的最普遍的特征,因此,又称“感性灵魂”;

c. 人类灵魂除了具有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的功能外,还具有理性思维的功能,因此,又称“理性灵魂”。

这表示较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以其作为它的一个构成因素。灵魂不是一个复合体,灵魂及其构成因素是无形的。它们之间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普遍的种寓于特殊的属之中。

6. 简述托马斯对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答案】托马斯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托马斯对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

(1)事物的不断变化

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一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于另一事物的推动,每一推动者又被其他事物所推动,由此构成了运动的系列。这个运动的系列最初必然有一个不动的推动者,他启动了整个系列,自己却不被任何东西的推动,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2)因果必然性

每一个事物都以一个先在的事物为推动因,由此上溯,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动力因。追循原因的根本,就可以找到第一个因,因为一个序列如果没有一个开端,就不会有中间和终端,这个终极动力因就是上帝。

(3)可能与必然性

所有的事物都处于变化中,每一个事物都依靠别的事物才可能存在。最终必定有一个事物不依靠仟何其他事物存在,这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就是上帝。这一推断包括两步:

①由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

②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4)最完美的存在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不同程度上是美好的,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其它事物不断完善的终极原因,所以必定有一个最完善的事物存在,那就是上帝。这一推断包括两步:

①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

②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完善性的原因。

(5)自然的秩序性

一切事物的活动都有一个目的,是有计划的,它们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同一条路线活动。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智慧者指导自然物朝向他们的目的活动,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7. 简述托马斯·阿奎纳的感觉论。

【答案】托马斯·阿奎纳将感觉分为外感觉和内感觉,认为内感觉是通过对外感觉获得的关于事物印象进行再认识。他坚持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的认识开始于感觉”的观点,并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觉上升到理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