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807中西哲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黑格尔的异化

【答案】黑格尔的异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活动,某物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使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某物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绝对理念出发,再异化为自然界,最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返回自身。他认为,每个范畴都必须异化为它的对立面,对立面原先就包含于这个范畴中,在异化状态中,通过在更高阶段的运动达到更高的统一,而统一自身需要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异化。异化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每个人异化于自我和社会实体。

2. 黑格尔的具体共相

【答案】黑格尔的具体共相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形式,是包含特殊的普遍,是自我具体化的,而不是事物的共同特征总和。共相是与殊相统一的,而不是在殊相之上,共相内在于殊相之中,作为实体的本质规定。黑格尔认为,共相是多样性的统一,具体性体现在其内部的联系和转化。在逻辑学领域,每一个范畴包含着它的对立面并逐渐发展为对立的范畴。相互对立的范畴一起发展综合为第三个范畴。绝对概念是这种发展的最高点,是最大的具体共相。

3.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4. 笛卡尔的自然之光

【答案】笛卡尔的自然之光是指上帝赋予人的一种正确地做出判断和辨别真假的理性认识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思维活动。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自然之光近似于人的理性,人们通过自然之光,可以在某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笛卡尔用这个词来表示认识的清晰透彻状态,以这种方式出现于理智面前的真理是不容否认、不可怀疑的。每当笛卡尔希望为进一步的证明提出某些基本前提作为基础时,他都把自然之光当作权威。他把直觉界定为心灵通过自然之光构想的清楚无疑东西,从而将自然之光同直觉联系起来。

二、简答题

5. 简述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原则。

【答案】(1)含义

同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这一原则设定了认识的内容与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2)提出

恩培多克勒提出“同类相知”说是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他是第一个明确表达这一原则的人。他认为我们是“用气来见神圣的气,用火来看昏暗的火,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由于同类元素在孔道中的相通,认识才成为可能。他认为人和外部事物具有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3)思想与无知

恩培多克勒区分了思想和无知,他认为因为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所以,知识和感觉是同一的。

①思想是清晰的感觉,如果组成事物的各类元素顺利通过感官里相应的通道,人们便获得全面的、清晰的感觉,即思想;

②无知是“不同造成的不同”,如果用感官把握不同类的对象,就根本产生不出与感觉相同的认识内容,即无知。

6. 简述阿那克萨戈拉的异类相知原则。

【答案】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着重探讨了感觉的产生问题,提出了“异类相知”原则。

(1)含义

异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2)内容

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我们感觉到一物的热和冷不是由于相似物引起的,也不能通过同样的东西来认识甜和苦,而是根据每一个的缺乏,由热而知冷,可见的东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

(3)具体分析

他认为可感性质包含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

他认为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感觉不到的性质是一种缺乏,思想因缺乏而痛苦,促使感觉活动起来,以把握可感性质来减轻思想上的痛苦。由此可见,思想也可以作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没有思想的导向,感觉就不会关注某一对象,感觉内容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思想的作用和参与。

(4)评述

他的“异类相知原则”既强调了思想与感觉的分别,又承认思想的主导和感觉材料之间的一致性,更加接近于现代认识论的观点。

7. 托马斯·阿奎那的“共相”问题。

【答案】托马斯·阿奎那把共相或一般概念看作独立的客观实体,其共相学说被称为温和实在论。托马斯·阿奎那将辩证法引入共相问题的讨论中,将共相和形式与质料、理智活动的性质与过程等问题联系起来,历史地、辩证地说明共相的性质与特点。他提出共相分别先于、寓于和后于个别事物的观点。

(1)内容

①共相作为理念或形式,是上帝据以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型。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之中。

②当世界被创造之后,共相作为事物的形式或本质不可能脱离可感事物而存在。共相寓于个别事物之中。

③共相作为普遍概念,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是理智的抽象结果。共相后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

(2)评价

托马斯·阿奎那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以及安瑟尔谟的极端实在论、阿伯拉尔的温和唯名论等观点巧妙地调和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共相”学说。

①坚持实在论者关于共相比个别事物更加真实、更加实在的观点。

②承认唯名论者关于共相在现实世界中只能寓于可感事物而存在的观点,具有极强的理论解释力。

8. 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理性认识的观点。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是理性灵魂的特殊功能、活动和内容,是人类灵魂除去动物灵魂所执行的那些功能之后的核心特征。

(1)理智的性质

他认为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即理智活动的原因在理智自身,不在外部事物的作用。因此,人只能在感觉对象呈现时才能感觉。感觉的对象是可感形式,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2)理智与可知形式

理智是形式的形式,感觉是可感事物的形式。只有可感的、有形的物体才能独立地存在,可知形式包含在可感形式之中,两者都是从可感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不同状态和性质。没有感觉的印象人们不能知道或理解任何东西。

(3)认识的三个阶段

①是感觉接受可感形式,可感形式同时包含了可知形式,只是此时理智尚未发生作用,对可知形式毫无认识;

②是想象对个别的可感形式加以比较、归类把相似的可感形式想象为一个印象,可知形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