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通讯

【答案】通讯是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一般而言,通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和议论色彩较浓等五大特点。

2. 消息结尾

【答案】消息结尾是指为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结尾对消息而言也是重要的,好的结尾可以使主题更鲜明,使文章有回味的余地,甚至也有审美价值,还可以带来妙趣。

3. 解释性新闻

【答案】解释性新闻,是指运用大量背景材料来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或影响,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与其他新闻样式相比,解释性新闻的特点有:①从报道重点看,解释性新闻以报道“为什么”(WHY )这一新闻要素为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重点解释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②解释性新闻属于新闻报道而不是评论文章。它用事实说话,通过提供背景性事实材料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说明和解释。

4. 新闻批评

【答案】新闻批评是指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新闻批评所监督的内容,其广泛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它把批评的内容公开诉诸社会公众,这样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关心、同情,或愤怒、谴责,因而具有不可阻挡的巨大社会冲击力。新闻批评以事实报道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从而形成这种舆论监督形式在真实性和持续性上的独特优势。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让参与者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新闻批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

5. 预测性消息

【答案】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它所报道

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预测性消息的优点是有助于科学决策,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能提醒人们关注长远利益。

6. “借嘴说话”

【答案】“借嘴说话”是一种新闻写作手法,即借新闻事件当事人之外的消息源来进行议论,这种手法被西方新闻记者频繁使用。在他们的报道中经常出现“有关方面的人士说”、“据目击者称”、“权威人士强调”、“此间观察家认为”等句式,后边的直接引语是对这个新闻事件的评价。这是西方新闻界客观报道的一种重要手法,被引用的评价与议论即记者所认可的看法,事实上代表了记者的观点。

二、简答题

7. 简述事件性新闻对人的写作的几种情况。

【答案】事件性新闻写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有些事件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安危的,这样的事件性新闻应当在人的活动、人的命运上着力做文章。一些灾祸报道,尤其不能忽视人的遭遇。这类新闻大多在导语中便要交待人的情况。

(2)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与灾祸等直接涉及人的安危、利害的事件不同,有些事件,在报道这样的事件时,记者应从事件与人这个角度,将采访与写作的视野加以延伸,告诉读者这件事与“你”有何切实的关系,以便引起读者关注。譬如报道本市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展览,新闻最好告诉读者,它会为本市的交通、服务等有关行业带来多少收益。报道一条城市高速路建成,也应说明它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哪些方便。这样,新闻与读者就会贴得更近些。

(3)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

人的活动是新闻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事件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应当重视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一些成功的作品说明,事件性新闻中写人,文字未必多,关键是材料一一人物及其活动一一要典型。要选择那些寓意丰富、能够打动读者的材料来写。

8. 重读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就风貌通讯的采写以及记者素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答案】(1)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中国西北,足迹到达川、陕、青、甘、宁夏、内蒙等省市,全程四千余里。发表的通讯集成《中国的西北角》,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西北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读后感觉到作者的爱憎、愤怒和忧虑之情绪。

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毅力,“记者本亦是视生命如草芥之人”,范长江的责任感和对亲身实践的重视,最终让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北的土地,得到一手的资料,为民众、为历史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2)同时,在通讯集里也可以读出他的孤独感:“惟他们(两名撒哈拉向导)彼此用突厥语谈话,记者丝毫不解,颇有身入异域之思”,当他在无边的戈壁滩孤独前行时,也念起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诗句。然而,这样的环境客观上也促使范长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

问题之根源、人生奋斗的意义。川西高原的夜晚,当他晚上荷枪披被,值夜警备时,却能在荒芜的环境和静谧的心绪中不断思考人生。

(3)在进入青海、陕甘一带之后,作者对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篇幅增加,解决策略也更加中肯。也许是途中这类境况太多,刺激作者思考更为直接、实际的解决方法:对兰州经济地位衰弱的分析,以及重税苛捐的危害和根源,对渭河平原商业衰退的解释,对青海民族宗教问题的思考等等,都为当地百姓的利益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得出这样的思考和成果,除了范长江先生具有的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历史修养外,更重要的是他高度的社会责仟感、对百姓的情谊和对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

9. 怎样认识新时期工作通讯的重要性?

【答案】工作通讯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不同历史时期工作通讯都发挥过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期,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与内容都在变化,工作通讯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拓展,在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报道的同时,还沟通各行各业,交流彼此工作方面的信息,向受众直接传达各行各业政策、工作层面的信息。

(1)工作通讯展不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报道典型经验,工作通讯以其篇幅和时效的宽容度,一直是最具有传播效果的报道体裁之一。它选题偏重于成熟经验,带来的新思路、新观念成为党和政府指导工作、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

(2)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调查性报道上,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报道内容更侧重于揭露问题,展开批评。

(3)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分析性报道上。它不仅通过调查展现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还要对此进行分析与解剖,找出问题的原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

10.通讯与消息在结构方式上有何区别?

【答案】通讯结构通常是指通讯的表现形式,俗称“通讯的骨架”。从外部形式的特征来看,通讯和消息的差异表现在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自由、复杂。

(l )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通讯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且灵活多变。同样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报道要求和记者的风格来安排,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可以写成大体相同的形式。

(2)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

由于通讯的内容涵盖面广,时空跨度大,矛盾重叠,头绪繁多,记者要根据对新闻事实内在逻辑顺序和逻辑性质的认识,将复杂的新闻素材有机组织起来并给予符合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通讯的结构样式较多,驾驭起来难度较大。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