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以小见大
【答案】以小见大是指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小见大是由新闻的特点决定的。任何新闻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它是经过选择的事实的一个“剖面”,一个“片段”。具体到这个“剖面”,还有报道的角度问题。若摆开架势,把角度放得很大,只能蜻蜓点水,不利于主题的深化。而选好一个小角度,像钉子一样,入口小、钻得深,容易把握,并能够写得具体。这个“小’夕,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细节、一个典型的镜头、一段真实的小故事。
2. 完整情节事实
【答案】完整情节事实是指完整表现行为形态演变环节的事实。它具有明显的事态起因、中间变动环节和结果。通讯在报道一件复杂的事件或报道一个人物时,仅有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情节事实难以说明问题,常常围绕主题选用多个完整的情节,以达到多侧面、深层次地表现事件或人物的目的。
3. 突发性事件
【答案】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这一类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突发性事件大多为灾难性事件,伴随着人类生命和则产的重大损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坏消息’夕、“坏事”,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难度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多数媒体总是遵循“先简后详”的原则,先用消息抢先报道,将灾难的大致情况和损害程度抢先告诉读者,以满足读者尽快获知信息的心理需要。继而再采写详细的事件通讯,将消息中的“如何”以及“为何”要素一一展开,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探索,满足老百姓详知、深知的心理需要。
4. 调查性报道
【答案】调查性报道是指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受到广泛关注。调查性报道以揭露社会弊病为目的,调查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多个方面,它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的工作。
5. 叙述式导语
【答案】叙述式导语是用摘录或综合的力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种类型的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产生如同他们亲身目击事件的现场感。叙述式导语写作,使用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
6. 逆向思维
【答案】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间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己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突破老一套的模式。多一个角度就多一条出路。
二、简答题
7. 新闻真实和文学真实有何区别? 并请列举新闻采写实例以说明。
【答案】新闻和文学在写作方式上一样,属于记叙文,它主要是通过记叙(叙述和描写)的方式,描述某个新闻事实,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但新闻不只是掌握记叙文的一般写作规律,新闻真实要求采用新闻文体特有的非虚构记叙方式。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把新闻与文学误认为一家。初学者更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有助于认识与掌握新闻写作的规律和特点。
(1)《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认为新闻与文学“在本质上有严格的区别,简直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他曾经撰文提出了两者在本质、功能、选材构思、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结构与修辞等12个方面的不同。如“本质上,新闻是信息,文学是艺术”; “在功能上,新闻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文学是提供审美,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选材上新闻以事为主,文学以人为主; 有人无事不成新闻,有事无人不成文学”。其中第六个不同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梁衡指出:“对新闻来说,采访到了一个好题材,稿件就成功了一多半; 对文学来说,作品主要靠加工,包括素材的重构。”
(2)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最主要的区别如下:
①新闻记叙的内容应是真实、刚发生的,是确有其人其事。而文学写作中的记叙,则是什么内容都可以写,己经发生、还未发生的,真实、虚构的,有很大的选择自由。文学中也有的是写真人真事,也要求真实,但它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必太拘泥于事实的每一个细节,不必不差累黍。比较而言,非虚构叙述的话语权比较小,它被限制在确有的事实这样一个范围内。
②新闻真实则不仅要求基本事实真实,而且涉及这个事实的以及与它有关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材料都不得有误,不能有半点虚假。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下显得非常狭小。它在内容和语言上显得很是谨小慎微,选词择句,要非常注意它的准确性、质朴性,不敢有任何稍有过分的矫饰、夸张。
(3)例如,在一篇题为《这就是马尔维纳斯》的报道中,记者描写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向议会宣布对阿根廷宣战那一刻的心理活动:她想见到她的丈夫丹尼斯。因为丹尼斯不仅是她生活上的
伴侣,而且是她政治生涯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这个细节对这位铁女人的报道是很有人情味的神来之笔。记者是怎样写的呢?
“她扫视全场。事后她回忆那一刻的情况时说:‘忽然,一个念头攫住了我,我想见到丹尼斯。这个念头是那么强烈,以至于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
请注意记者准确而谨慎的表达:“事后她回忆那一刻的情况时说”。显然这段心理活动由记者在事后采访得来,而且来自被采访者本人的自述。为表现这个重要的心理活动细节,记者在写法上也采取标准的新闻报道式,使得其真实性无懈可击。
8. 简述新闻界“让事实本身说话”的含义。
【答案】“让事实本身说话”是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添油加醋,不能歪曲加工,史不能“合理想像”。所报道的内容应该是确凿可信的,最好是根据记者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若是间接得来的材料,应该在报道中注明消息来源,使读者能够据此作出可信程度如何的判断。
(1)“让事实本身说话”,意味着在新闻报道中要着重描述事实,不要轻易做出结论。记者用不着把自己的主观判断妄加于人,只要把事实真相告诉读者,读者自会对此有自己的判断。在新闻报道中,发议论是下策,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若是一定要对某事作出评论,那也最好引用采访对象的话。新闻不应该包含没有出处的评论,这条原则对于维护新闻真实性有好处。
(2)“让事实本身说话”,还意味着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事物,不能凭记者个人的爱憎好恶片面报道一面之词。记者作为读者的使者,必须全面了解、如实反映矛盾双方的意见和情况,不能顾此失彼,使不了解情况的读者产生误解。
(3)“让事实本身说话”,既有客观叙事的含义,又有寓意于事的含义。我们要报道一件事,总有一定的意图,总要有所选择。事无巨细,一律网罗是不可能的。这样不仅版面不允许,也不符合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我们不能让次要事实冲淡或淹没主要新闻事实。
9. 阅读《经济日报》的工作通讯,并分析其基本特色。
【答案】(一)通讯例文
江苏经济在转型中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江苏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升,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省实现GDP3.3万亿元,同比增长1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利税、利润增长20%左右。
江苏省经济之所以能实现逆势增长,正如省委书记梁保华所说的:“重要经验是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有机统一,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互动并进。”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坚决有力。江苏实施总额3000亿元的政府性投资计划,带动全社会投资1.2万亿元; 省级财政安排资金277亿元; 争取中央扩内需项目共四批64亿元,涉及大中型项目572个,总投资达700多亿元。
“这些投资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缓解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