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采写突发性事件通讯需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突发性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因其不可预知和灾难色彩,报道难度比较大,记者在采写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记者的采写大多在事发之后,不易看到事件的发生过程,只能靠事后寻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从他们的回忆中了解情况,勾勒事件的过程,然后展现给读者。即使赶到“现场”,有时只能依据“现场”的遗留物报道,记者必须尽最大可能再现事件过程。

(2)突发性事件多是灾难性的,常伴有生命和财产的惨重损失,报道是去挖掘真相,追踪原因,采访调查必然牵涉到某些人的责任、名声和利益。因此,记者的采访常常受到封锁:当事人三缄其口,现场被破坏,为采访者设置重重障碍等,拿到的材料就可能过于零碎,甚至是假相。这种情况是对记者的正义感、责任心、洞察力和调查基本功的严峻考验。

(3)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往往要求有较强的时效性。在事件的复杂程度和采写时效的压力下,要十分警惕“失实”的陷阱。

(4)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有些记者片面追求“卖点”,在突发性灾难的报道中,渲染恐怖镜头,展示犯罪细节,易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这也是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

2. 如何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考察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答案】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于新闻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应该放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考察。

(1)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每一个新闻传播产品,都要经过“发现一开发一采集一制作一传播”的生产流程。无论在纸介媒体,还是电子媒体的生产流程中,新闻写作都处于“制作”这个环节。如果没有新闻写作,只有采集来的零散信息,就无法形成传播产品。因此,可以把新闻报道作品理解为新闻信息的载体,没有载体,新闻信息就没有了“运输工具”,也就无法传播出去。

(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为了让信息传播得广泛,不仅要有载体,还要讲究这个“运输工具”的功能。也就是说要讲究新闻报道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包括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等。

(3)按照传播学原理,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关键在于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即事实)转换为对应的符号(即文字),文字的表述必须与事实相符; 经新闻写作所传递的已不是原始的自然信息,而是新闻信息,这里暗含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记者的选择、立场、观点、表达技巧等,这些综合因素所产生的最后传播效果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

因此,新闻写作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即报纸新闻的可读性、广播新闻的可听性、电视新闻的可视与可听性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闻写作能力强,就会增强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反之,则会减损传播效果。

二、材料题

3. 请你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方法,采写一篇新闻报道。

【答案】示例如下:

维和十年大爱无疆

“每一位维和警察都是大国责任的具体体现”

2010年1月20日上午九点,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中国英烈的遗体送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数千人来到现场,与八位英雄作最后的告别。

对于那些曾经和八位英雄朝夕相处的战友们来说,这些天所发生的一切就好像是一场梦,大家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维和工作难免伴随着危险,不过,英雄的战友们却一致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它不仅体现了每一个维和队员为和平事业的奉献精神,更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大国责任感。烈士生前同事卢聪说,每一位维和警察就是这种大国形象的具体体现:“正是中国维和警察在任务区的身影,让其它国家的人民看到中国担负起了大国责任。”

十年维和不辱使命

忠诚、拼搏、团结、奉献,这是八位英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的遗言,这也是中国维和十年精神体现。1997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联合国总部宜布,中国政府决定原则上向联合国任务区派出维和警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介绍,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作为一个大国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参与国际上的各种重要事务,维护世界和平。

1999年,公安部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选拔维和警察。在这次地震中牺牲的郭宝山当时主要负责这项工作。由于没有仟何经验,我国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经过严格的挑选和培训,2000年1月13日,中国第批15名维和警察首先到达了联合国东帝汉任务区的后勤基地,并全部顺利通过犷联合国采取死亡淘汰制的考试。2000年1月18日,中国维和警察正式来到东帝汉首都帝力。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巡视员陈三虎告诉记者,那是中国的警察队伍第一次向世界警坛展现我们自己的形象。

2003年11月,公安部向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派遣首批5名维和警察,这是中国首次向非洲地区派遣维和警察。

2004年4月,中国向联合国科索沃任务区派遣首批12名维和警察。

2004年5月,公安部向联合国海地仟务区派遣一名维和警察,这是中国首次向美洲地区派遣

维和警察。

2004年9月,中国向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派遣了一支125人的维和警察防暴队,这是中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

公安部副部长孟宏伟说“中国派出的成建制的防暴队整体军事素质、:业务素质,都是一流的。”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在屡次的平定骚乱、巡逻保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了中国维和警察的总体素质。2006年2月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警察总监为了表彰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亲笔用中文和英文写下了和平之师几个字。

截至2010年1月,我国共向亚洲的东帝坟、阿富汗,欧洲的波黑、科索沃,非洲的利比里亚、苏丹和美洲的海地7个任务区派遣维和警察1569人次,其中向海地派遣维和警察防暴队8支1000人次。目前尚有191名维和警察在外执行任务。

从最初派出巧名到现在的1569人次,回望中国十年的维和路程,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巡视员陈三虎认为,这跟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崛起有着很大的关系,“觉得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也责无旁贷。”

十年来,中国维和警察不辱使命,多次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和各种嘉奖,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赞誉。在派驻人数最多的海地任务区,所有中国维和队员都被授予过“联合国维和勋章”。

坚守就是最好的纪念

地震中八名烈士离我们远去,而地震之后直到现在他们的战友仍然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每一个救灾的现场。

在地震中联海团的大楼倒塌的瞬间,当时正在附近执行勤务的驻海地的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队员们眼睁睁地看着7层的大楼变成一片废墟。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及时向营地报告,但是现场通讯完全中断。13名驻海地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队员们,震惊之余没有丝毫的棍乱,坚守在现场。地震后,人们开始在联海团大楼的废墟上展开救援,是他们从大楼的废墟中寻找第一名幸存者。当天,他们一共从联海团大楼的废墟中救出4名幸存者。

不仅烈士的战友们继续奋战在海地,由公安部选拔的四名增补的维和警察已经在北京待命,随时准备奔赴海地接替牺牲的烈士的岗位。他们是现任广东高明边检站站长的女警官段忠惠、公安部边防局的干事施金东、广东边防总队的心理医生何光伟和广东边防总队政治部主任胡运旺。他们都认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尽快进入角色,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

忠诚、拼搏、团结、奉献,这是八位烈士,用他们的生命书写的维和精神。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我们正在努力尽到自己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而担负这种国际责任,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更多的艰险,付出更多的牺牲。我们在悼念八位烈士的时候,更加体会到古老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世界,正在勇敢地承担起神圣的责任。

(文章来源: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