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身体姿势

【答案】身体姿势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做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属于动作的空间特征。一个完整的身体运动过程,一般包括开始姿势、运动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其表现形式也有动态姿势和静态姿势之分。

2. 群众体育

【答案】群众体育是指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二、简答题

3. 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结构功能特点

【答案】(1)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①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②根据肌肉的色泽可将肌纤维划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肌纤维。如果再结合肌肉的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③根据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及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VG ),快缩-氧化-糖酵解型(FOG )和慢缩-氧化型(SO )。

(2)不同肌纤维的特征

①形态特征

a. 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大,含有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慢肌纤维的发达,快肌纤维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其传导速度较快。

b. 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且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较慢。

②生理学特征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由于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纤维,而且快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多于慢肌运动单位,因此,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地大于慢肌运动单位。由于慢肌纤维中的线粒体体积大而且数目多,线粒体中有氧代谢酶活性较高,肌红蛋白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毛细血管网较为发达,因而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潜力较大,其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而快肌纤维则易疲劳。

③代谢特征

慢肌纤维中氧化酶系统如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苹果酸脱氢酶(MDH )和琥珀酸氢酶(SDH )等的活性都明显高于快肌纤维。慢肌纤维中作为氧化反应场所的线粒体大而多,线粒体蛋白(各种氧化酶)的含量也较快肌纤维多。快肌纤维中一些重要的与无氧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慢肌纤维,即其无氧代谢能力较慢肌纤维高。

4. 影响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有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1)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和状态。

①人口统计学变量

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研究者基本认定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体育活动有密切关系。

②个体生理状况

大多数研究支持患心脏疾病的危险性等因素与体育活动呈负相关。那些不相信自己有健康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心血管问题是由锻炼而引发的个体,更容易退出体育活动。相反,相信自己有健康问题的个体则更倾向于坚持体育活动。

③个人行为

一般来说,自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个体比被动参加有监督活动的个体坚持锻炼的时间更长。 ④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a. 人格特征包括自我效能、自我动机、独立性等与开始和坚持活动有关。自我效能可以准确地预测体育活动的坚持情况。

b. 社会体格焦虑也影响着体育活动行为的各个方面和人们参加活动的方式和乐趣。

(2)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

①物理环境

活动场所是否方便是影响活动坚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有规律的活动者来说,有个适宜的健身场地非常重要,很多健身活动退出者退出的原因是由于活动场所的不便。

②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锻炼坚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研究发现,大多数个体不喜欢自己单独锻炼。活动计划指导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环境因素。

③体育活动的特征

近来的研究发现,当个体以50%或未超过他们的有氧能力的负荷量来从事体育活动时,活动的坚持性最高。

5. 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案】动作技能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系统,它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其特点的分析是评价个人技能水平

的重要方法。运动技能的形成有三个阶段:

①认知定向阶段

在技能学习的开始阶段,个体的注意主要集中在认知问题上,强调对任务的认知,知觉和理解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或规则,以及做动作时应知觉的线索(包括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线索),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认知定向阶段。

②动作的连接阶段

在通过练习建立一定的感知和表象的基础之后,动作技能的学习进入动作的联结阶段。在此阶段,认知阶段的知识得到了应用,个体已经学会把某些环境线索与完成技能所需的活动联系起来。

③协调完善阶段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技能几乎变成习惯性的自动化操作,人们不再有意识地去思考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

6. 简述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对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

【答案】根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动机

①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决策、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②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因此,内部动机的“内滋奖励”是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心理动力。

(2)外部动机

①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为外部动机。

②外部动机对学生体育参与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小,持续作用的时间也较短。“外附奖励”一旦消失,外部动机的动力作用也会很快减弱。但外部动机对于那些年龄较小或尚欠缺运动动机的学生来说,利用外部动机引发运动活动行为还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7. 简单介绍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原则。

【答案】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原则:

(1)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原则即把运动技能的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小单元称作小步子)。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以确保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