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868中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是指对每个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个样子。命题中的“人”主要时指单个的人,也可指某类的人。普罗泰戈拉认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的个体感觉,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但他反对“神是万物尺度”的神话传统和“人是自然产物”的自然哲学传统,把神、物、人的关系颠倒过来,使人成为衡量存在的标准、主宰万物的力量。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命题,对于破除外在的限制与束缚,启发人们重视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2. 奥康的剃刀
【答案】奥康的剃刀是指理论构造中的一条方法论原则,在形而上学论战中被广泛应用。奥康认为,“用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能够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意即人们不应当设定比合适的哲学解释所必需的实体更多的实体。因此,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人们在面对具有同等解释力的两个或多个理论中,应选择使用了最少的假定与解释原则的那个理论。
3.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4. 方法论原则
【答案】方法论原则是笛卡尔提出的,观点主要有:①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 ②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 ③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 ④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
第一条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是为了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第二条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 第三条是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第四条是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要彻底,综合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论原则基础上,笛卡尔建立起理性演绎法。
二、简答题
5. 简述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
【答案】(1)两大推理原则
①矛盾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判定包含着矛盾者为假,与似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②充足理由原则
凭借这一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应该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
(2)两种真理
莱布尼茨认为,有两种真理与两大推理原则相对应。
①推理的真理
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
②事实的真理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当一个真理是必然时,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直至原始的真理。
(3)充足理由律
①充足理由律往往是不为所知的。
莱布尼茨认为,充足理由律“常常不能为我们所知道”,充足理由律只能告诉我们关于事实的偶然真理,他认为充足理由律是逻辑规律,因为充足理由律虽是关于事实的实在性的规律,但一件事实在成为现实之前必须是可能的,所有可能性的总和就是必然性。虽然可能性的总和是人类的理性所不能穷尽的,但是,一切可能性都在上帝之中,在上帝看来,一切事实都有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
②充足的理由存在于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上帝之中。莱布尼茨认为,我们可以运用分析法解决数学和逻辑问题,却不能用分析法来证明事实的真理,因为事物是这样而非那样的充足理由在分析中是无穷的,人的理性无法穷尽,只能止于分析的某一步骤,从众多的逻辑可能性中找到一种可能性,它的反面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在此意义上,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因此,充足的理由或最后的理由应当存在于这个偶然事物的系列之外,上帝之中。
哲学要想达到关于世界的必然真理,不能局限于分析法,而要从上帝这个绝对完满的原因开始,达到他所创造的结果,这是从单纯的原因到复杂的结果的综合法。由此,我们看到莱布尼茨的两个逻辑规则的区分,其实就对应于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及分析法与综合法的区分。
6. 简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
【答案】社会契约论,又称社会契约,源自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霍布斯从人性论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态作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的基本原则,进而通过社会契约论,建立了他的国家学说。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主
要内容有:
(1)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人们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他认为自然律主要有两条:
①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自我保存、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等。这种抽象的利己主义的人性论构成了整个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基础,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利益和金钱贪婪的本性。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人们愿意放弃别人也同样愿意放弃的权利。
(2)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
霍布斯认为,在国家出现以前,人类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由于没有公共权力的约束,人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本J 险来生活和活动。每个人具有对一切东西的权利,甚至对彼此的身体也是如此。为了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人类陷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但是义因人们的最大利益是自我保存,所以人们为了保存自己,处于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
(3)社会契约的建立
由于人的生命在战争状态中受到了威胁,违背了人的最大的利益是自我保存的自然律。于是人们就希望结束战争状态,人们决定建立契约,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放弃别人也愿意放弃的权利,把他转让给一个人或一群人,由他们代理形式权利以保全缔约者的生命。这些代理人就是国家的统治者,转让权利的人则成为被统治者。
(4)君主专制的建立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认为,被统治者除了自己的生命权外,其他一切权利都必须转让给统治者,这样统治者才有绝对的权力保证被统治者的安全。国家就是伟大的利维坦,具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国家元首的权力是不可分割、不可剥夺的,因为它不是契约的一方,不受契约的制约,推翻国家元首就是毁弃社会契约的违法行为,除非国家元首不能保护被统治者的生命安全。
7. 简述“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
【答案】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与17世纪的唯物主义一脉相承,但他们将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了人类认识的一切领域,克服了17世纪唯物主义在神学上的小彻底性,从而达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百科全书派的自然观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物质具有同一性。
百科全书派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拉美特利认为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他还认为心灵的运动可以还原为机械的运动,而大脑的功能就是身体的机械作用。
(2)物质具有运动性。
百科全书派都认为物质是能够自己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霍尔巴赫认为运动是从物质的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存在方式。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在运动,自然的本质就是活动。即使那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