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633综合考试二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黑格尔的自在自为

【答案】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是指绝对精神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是存在和本质、直接和间接、潜在和现实的具体统一和大全。这个全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自在是内在的潜在,是自我统一的和未反思的; 自为是现实和反思的,是展现自身和外化自身的。自在自为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完全的发展状态,事物在其中达到完满的状态。事物从自在发展为自为,并最终发展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符合黑格尔的“正题一反题一合题”的发展模式。

2. 这一个

【答案】“这一个”是亚里士多德构造的专有名词。在《范畴篇》中,“这一个”是指“个别的且数量上为一个”,是与第二实体相对的第一实体的标志。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与“这一类”表示的共相相对立。在《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在形式、质料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物三者之间,形式最合乎“这一个”的标准。在这里,形式是一个殊相,但也有学者认为形式是一种共相。这一争论与“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表示的是普遍还是个别”的争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3.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4. 第二性的质

【答案】第二性的质是洛克关于物体所具有的性质的划分其中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而第_性的质则是物体借其体积、形相和运动等第一性的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质虽源于物体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因人而异的相对性。

二、简答题

5. 简述康德的感性直观。

【答案】(1)定义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即直观能力),这是我们最起码的认识能力。感性不是完全消极的能力,感性产生表象有两个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他认为感性直观就是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就是感性对自在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并认为感性的作用是能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感觉材料整理成可被认识的经验。这种感性直观是知觉判断的材料,感性用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便是直观形式。

(2)质料与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由两种成分构成:

①形式

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②质料

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3)感性纯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自身是一种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空间是外感觉的纯形式,时间是内感觉的纯形式。“先验感性论”是康德用来回答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

6. 简述黑格尔是如何论述主奴关系的。

【答案】主奴关系是黑格尔描述道德和政治意识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论点。

(1)主奴关系的出现

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人,每个人都称自己对可欲物有占有权,每个人都努力对他人施加作用,欲求获得他人的承认。这种要求得到普遍承认的欲望是不可能同时满足的,当欲望的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引起了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一些人成为主人,一些人成为奴隶。主人通过对物的控制,命令奴隶为满足主人自己的欲望而劳动; 而奴隶为了保全生命,必须通过否定自身而抑制他自己的本能和本质。

在此阶段中,主人是现实的生命,为了精神的、理想的目的一一被普遍承认的优越性,而冒险的人。一些人因惧怕失去自然的生命而成为奴隶,即依赖和惧怕自然的人。主人的自我意识是靠奴隶而实现的,并实现在奴隶意识之中。在此意义上,主人也是奴隶

(2)主奴关系的变化

退出战场的奴隶用劳动来克服对自然的依赖和嗅怕。奴隶通过劳动超越自身,并成为自然的主人。他们不再依赖自然,意识到自身的自主性。奴隶在劳动产品上认识到自身价值。不再有奴隶意识的人就是主人。黑格尔认为奴隶通过改变世界而改变自身,历史就是奴隶对他自己的奴役状态的不断否定。

(3)主奴关系的结束

人们认识到自身是普遍的,并相互视为目的,共同的认识达到了生活和本质的整体。主人和奴隶的对立达到辩证统一,不平等的奴役和被奴役的人际关系最终趋向平等和自由。卞人和奴隶的对立最终成为历史运动的原因。

7. 什么是“唯名论”? 其主要代表有谁?

【答案】(1)唯名论的内涵

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的观点必然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但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2)主要代表

①洛色林

洛色林是唯名论的真正创始人。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它们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语、名称”。在洛色林看来,只有个别的部分才是真实的存在,作为部分之集合的整体也与共相一样,并无实在性,也不过只是一个词语或声音。把这种极端唯名论观点运用到“三位一体”的神学信条上,必然会导致“三神论”异端,即把作为圣父、圣子、圣灵的共同实体或共相的“上帝”看作一种缺乏实在性的名称或符号,从而得出有三个个别的、具体的神的结论。

②邓斯·司各脱

a. 强调上帝的本质是自由意志,上帝的意志要高于上帝的理性。

他认为上帝作为无限的存在,其理智和意志都是无限的。在认识论上,司各脱表现出经验论的倾向,他认为个别事物是最真实的实在,自然会把个别事物当作科学认识的唯一对象和出发点,由个别上升到一般。

b. 在共相问题上,个别事物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个别化原则是无须任何解释的终极原则。 他认为个别事物按其本性来说是最高的和最后的实在,只有它才是独立于理智之外的最真实、最实在的现实,而一般在理智之外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司各脱又承认事物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决定事物共性的一般形式,它解决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另一种是决定事物个性的特殊形式,它解决同类事物中“这一个”与“那一个”相区别的问题。这两种形式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个体事物的形式是_者相加的结果。

③威廉·奥卡姆

威廉·奥卡姆提出“奥卡姆剃刀”原则,又称“思维经济原则”,是对唯名论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一种概括和提炼,被现代自然科学视为公理。“奥卡姆剃刀”原则被简要概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指“在可以使用少数几个原则时,应用许多原理,就是浪费时间。”“奥卡姆剃刀”的提出是针对经院哲学凡事都要寻求双重原因的繁琐做法,即在自然的原因之外还要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