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661公共管理基础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是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立性,认为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并且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执行。依照这种途径,政策过程被看作是一种指挥链条,政策制定者决定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实行目标,两者形成上令下行的指挥命令关系,其中,政治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而这种偏好随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所执行。

公共政策学者纳卡木拉(中村)和斯莫尔伍德曾对自上而下政策执行途径的命题作了阐释:①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有界限的、分离的、连续的; ②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所以存在界限,是因为:a. 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行目标,二者分工明确; b. 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因为他们能够同意许多不同目标间的优先顺序; c. 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井愿意执行公共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d. 既然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接受两者之间的任务界限,则执行过程必然是在政策制定之后的连续过程上; e. 涉及政策执行的决定,本质上是非政治性与技术性的,执行者的责任是中立的、客观的、理性的与科学的。

2.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答案】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是指将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可将其分为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国内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经济灾害、技术突破、环境变化和社会演进等内容; 国际方面的因素包括战争、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军备升级等内容。具体的触发机制有:政治领导、危机事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3. 灵敏度分析

【答案】灵敏度分析是指在政策分析中,当人们已经对政策问题制定出政策方案后,与政策问题相关的某些因素,或者所构造模型中的系数或参数发生了变化,需要确定其中最敏感的某些因素,获得可能出现的偏差及结论的可信度等的一种分析方法。在风险性决策中,实际所使用的概率基本都是估计的,无十分的把握。灵敏度分析是在主观概率的可能的估计误差范围内,选取许多不同主观概率值进行试算,看哪些因素变动不影响最优策略的选取; 反之,哪些因素稍加变动,最优策略就会变化,即从一个策略变为另一个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所提供的数据称为灵敏性数据。凡是面对灵敏性数据,必须重新审查原来估计的主观概率是否正确。

4. 政府

【答案】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一般地,将政府称为第一部门。政府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它是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②它由各种正式的公共机构(或组织)组成; ③它在提供物品(或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目的:④通过合法地行使强制力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二、简答题

5. 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的应用有何限制?

【答案】日标管理在公共部门的限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标管理在封闭体系的组织中较易管理,但对于变动而且难以预测的动荡环境则不易使用。因为此时日标往往难以设定。

(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在传统行政组织中,日标往往是高层领导制定的,一般人员很少有参与机会,在执行过程中,一般人员也少有裁量权,目标管理要打破这种状况,也是不容易的。

(3)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其结果也不容易衡量。

(4)公共目标的制定过程,并非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政治过程,往往充满了多元目标的冲突。

(5)目标管理的实施对以一年为周期,这种强调短期目标的管理,可能忽视了组织长期目标发展的规划。

6. 行政内部监督的内容有哪些?

【答案】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非专门监督,它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另一类是专门监督,它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活动实行的监督。

(1)非专门监督,包括一般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

①一般监督

一般监督是指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产生的相互监督,即行政机关内部的纵向监督。行政机关内部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是最直接、最有力的监督,因为上级机关与下级机关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指挥和服从的关系。我国宪法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都规定: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或决定等。上级机关可以通过行政的、经济的、组织的手段,实现迅速有效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依法行政。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形式主要有:工作检查、工作指导、工作督促、工作报告、专案调查等。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也可以实行监督,如对上级行政机关的错误决定、命令也可以提出批评、建议。

②职能监督

职能监督是指政府具体职能部门就其主管的工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同级政府其他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有领导或指导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活动的某一方面实行的监督,如人事监督、财政监督、税收监督等。

③主管监督

主管监督是指政府主管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的工作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实行的监督。上级政府设立的职能机关与下级政府设立的相同职能的机关之间是业务指导或者领导的关系。我国地方人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按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者领导。市、县级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同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地方一各级人民政府还有权监督设立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属于自己管理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使其遵守和执行法律和政策。

(2)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行政复议和审计监督。

①行政监察

行政监察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设立的专门监察机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实施的一种内部监督。《行政监察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行政监察机关,并建立举报制度,根据需要可以向本级政府所属部门派出监察机构或监察人员; 规定监察机关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及国家公务员、本级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员,实施监察; 还规定:国家行政监察机关具有检察权、调查权、监察建议权、作出监察决定行政处分权。监察机关为行使监察职能,履行下列职责:a. 监察国家行政机关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b. 受理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控告、检举; c. 调查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d. 受理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e.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监察机关履行的其他职责。

②行政复议

我国于1990年公布《行政复议条例》,并在县级以上各级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复议机关(设在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内或与法制工作机构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能是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1999年《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使行政复议工作更为完善。

③审计监督

审计监督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的法律、制度、规定,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政府机关、国家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审核等监督活动。我国现阶段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是:a. 政府财政收支、预算外收支; b. 企业财务收支、成本费用、财务成果、财经纪律; c. 财产物资管理; d. 经济效益。审计监督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

7. 提升行政绩效的预算原则有哪些?

【答案】预算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达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依据国家之施政方针,以国家整体资源与国民负担能力为评估基础,所预定的公共财政的收支计划,也即经过政治程序所为之的国家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