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行政学院643公共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答案】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是强调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分立性,认为二者有明确的分工和任务,并且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或制定的,然后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由下层的行政官员执行。依照这种途径,政策过程被看作是一种指挥链条,政策制定者决定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实行目标,两者形成上令下行的指挥命令关系,其中,政治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而这种偏好随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所执行。
公共政策学者纳卡木拉(中村)和斯莫尔伍德曾对自上而下政策执行途径的命题作了阐释:①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有界限的、分离的、连续的; ②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所以存在界限,是因为:a. 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行目标,二者分工明确; b. 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因为他们能够同意许多不同目标间的优先顺序; c. 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井愿意执行公共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d. 既然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接受两者之间的任务界限,则执行过程必然是在政策制定之后的连续过程上; e. 涉及政策执行的决定,本质上是非政治性与技术性的,执行者的责任是中立的、客观的、理性的与科学的。
2.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是指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福利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从个体的角度讲,福利是指个体从消费各种私人的或公共的物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幸福感。而个人福利的加总也就是社会福利。简单地讲,“加总”是指综合各个分散的个体的意见从而得到总体的意见的过程。然而,也正是这一“加总”的过程使得“社会福利”成为一个复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在“加总”的具体方法上存在巨人的争议。然而面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的不同,加总的方式势必会引起较大的争议,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权数组合(除非回到所有人的权数都相同的简单加总方式),按照这种意见所得到的社会福利标准显然不同于一视同仁式的简单加总方式。
3.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4. 公共政策环境
【答案】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即一般环境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依赖公共政策主体对其加以观察、识别、理解和寻找。
5. 内在创始型
【答案】内在创始型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人员或部门为解决纯粹的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问题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在该模型下,仅限于政府内部的组织或接近于决策者的团体才能提出政策问题; 该模型企图排除普通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此类问题的确认远离公众议程,普通公众没有参与的机会和希望; 问题最多会扩散到一些认同性团体,以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决策者将此类问题列入正式议程。该模型在财富和权力相对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6. 第三部门
【答案】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不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日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三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7. 多数决定规则
【答案】多数决定规划,是指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多数规则采取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多数决定规则可大幅度地降低决策成本,但也存在一些缺陷:①“多数剥削少数”;②投票“循环”现象,即投票过程细节安排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8. 公共政策问题
【答案】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①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②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只有上述现象或问题己为大多数公众所察觉,潜在的社会问题才能变成现实的政策问题。
③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决策当局的重视与行动,此时社会问题就转变为政策问题。
④团体的活动与力量。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加入一定的团体或组织,以团体或组织的力量和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政府决策部门。
⑤政府的必要行动。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决策权力的行使者,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政策问题有两个基本条件:
a. 政府不能包揽一切社会问题的治理,有些社会问题需要靠市场交换机制或社会自治机制来解决;
b. 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有些社会问题虽然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但政府受财力、精力等治理能力的限制,也可能会消极对待某些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
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政策问题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孤立实体,事实上,某一领域的政策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政策问题,不同领域的政策问题是相互关联着的。
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虽然政策问题有其客观情势,但最主要的是人类以概念淦释问题情境的感觉产物,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做出判断时,才可能产生政策问题。
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答案,答案本身也很可能转变成为一个问题,因此,政策问题与解决方案经常互相流动。
9. 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答案】范米特与范霍恩的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是指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的因素,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具体来说,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六大因素,其互动状况会影响政策执行绩效。其中包括:①政策目标与标准; ②政策资源; ③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制行为; ④执行机构的特性; ⑤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⑥执行者偏好。总体看来,该模型吸收了许多政策执行模型的优点,将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都纳入了模型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这六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还不够明确,即为什么某一因素会直接或间接或根本不影响其他因素,这一点该模型并没有给予详细说明。
10.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卡·德罗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发表了被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的著作,分析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局限性,提出的理论与观点成为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其中,政策科学“三部曲”是指叶海卡·德罗尔从1968年至1971年间发表的三部政策科学著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