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货币银行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贷款证券化
【答案】贷款证券化指为解决流动性问题的一种创新。具体操作是把抵押贷款标准化,以此为抵押发行抵押担保证券,在市场上流通转让,为抵押贷款提供了流动性。最初是美国为鼓励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协会创造的。后来又推出了以其他资产担保贷款为基础的抵押担保证券。贷款证券化兼有资产业务创新和负债业务创新两重性质,既增强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又为银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创造了捷径。
2. 借入准备金和非借入准备金
【答案】由于某些原因,商业银行有时会出现暂时的支付困难。此时,商业银行会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以应付这种情况,借入的这部分资金称为借入准备金。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不欢迎商业银行直接向其借款,因此,商业银行在取得较多准备金时,首先要归还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而不是使用这些准备金发放贷款。因此存款创造将较少地依赖于总准备金或基础货币,而更多地
依赖非借入准备金,或称自有准备金。在数量上,它等于总准备金减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的借款。
二、简答题
3. 简述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答案】就各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来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一型、复合型、跨国型及准中央银行型。
(1)单一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纯粹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单一中央银行制度中又有如下两种具体情形:
①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个国家内只建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实行这种体制,我国也是如此。
②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这种体制是在一国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银行机构,中央级机构是最高权力或管理机构,但地方级机构也有一定的独立权力。这是一种带有联邦式特点的中央银行制度。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美国、德国等。
(2)复合中央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经营职能于一身的银行体制。这种复合制度主要存在于过去的苏联和东欧等国。我国在1983年以前也一直实行这种银行制度》
(3)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4)准中央银行是指有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新加坡、中国香港属于这种体制。
4. 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答案】所谓信用经济,是指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中,并构成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
(1)信用关系无处不在。当货币发展为信用货币,信用关系就覆盖着整个社会。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存在非常普遍,各个经济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无不存在于这些债权债务关系中。这是因为经济活动必然伴随资金收支,必然出现资金盈余和资金短缺,进而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即使不将盈余资金贷出而留在手中,仍形成了对国家的债务。在现实社会中,不仅企业会借债放债,调节资金余缺,使利润最大化,政府也会发行国债筹资。在国际经济联系中,各国政府间往往既会借债又会放债。而个人一方面会存钱握有债权,另一方面在分期付款和按揭贷款时又形成了债务。
(2)现代经济中信用规模日趋扩张正是信用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当前经济生活中,资金流通更为迅速,信用规模日趋扩张。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是建立在债务融资的基础上,并依靠着债务融资不断发展。同时信用方式扩大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加速资金集中,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张,使现代经济的发展无法离开信用的存在。而个人可以便利的利用信用方式合理安排其各阶段的收入。这都是信用经济发展的结果。
(3)信用结构日趋复杂,形成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经济中,信用网络日益复杂,涉及广泛。任何的交易活动都可能是信用的重新变动,这种变动时刻都在发生。这些不断发生变化的信用关系成为了人们社会关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并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国家对经济的调控离+开信用的存在。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而在调控过程中信用是必不可少的。国家一般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财政政策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有国债筹资作为基础,而货币政策的各种工具无不利用银行系统和资本市场的信用作为传导。
总之,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依靠其对经济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5. 为什么说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答案】(1)在价格自由浮动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价格波动都是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及时灵敏的反映,而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是对一国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国商品、劳务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同时也是反映一国货币流通是否正常的标志。
(2)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其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这一货币现象很难通过纯粹的货币数量关系予以表现,而只是通过货币和商品(含劳务)的相对数量关系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如果货币多了,就意味着商品少了,于是就会出现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的通货膨胀现象;反之,如果货币少了,就意味着商品多了,于是过多商品追求过少货币的通货紧缩现象也就会随之产生。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和货币+可分离的数量关系的结晶。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用过多的货币来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必然会导致单位货币价值的减少和物价水平的上升,
这就是通货膨胀现象;相反,如果用过少的货币去表现数量不变的商品价格,其结果必然是单位货币内含价值的增多和物价水平的下降,从而产生通货紧缩现象。正因为物价水平能科学地、准确地表现商品和货币之间价值变化的数量关系。因此,它也就成为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程度的主要标志。
②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对应的,并非一国货币总量的“多”和“少”,而是一国货币流量的“多”和“少”。
“货币量过多或过少,不是简单地看它的存量,而主要是看货币流量,看货币流量与商品(含劳务)流量的平衡
关系。”因为在一国的货币总量中,潜在的或沉淀的货币并不构成现实的购买力,因而并不能直接影响一国的物价水平,决定一国物价水平只能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和流通中的商品价格量的数量关系。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和商品供应不足,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发生通货膨胀;反之,如果货币流量相对不足和商品供应能力相对过剩,就会诱发物价水平下降的通货紧缩现象。正因为物价水平是货币流量和商品(含劳务)流量平衡关系的直接反映。因此,物价水平能够较正确地判断一国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实际情况。
③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状态,但是,任何局部的短期的价格波动都不能作为评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依据。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作为一种不正常的货币现象,只能以物价总水平是否持续长期偏离正常状态作为评判的标志。也就是说,当一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长期的下降,则表明该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相反,当一国的物价总水平持续长期上升时,则表明该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这也就决定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两种完全排斥的货币现象,即在出现通货膨胀的同时不可能出现通货紧缩,因为物价总水平只能呈单方面的偏离。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能在相对稳定的幅度内上下波动,则表明一国的通货相对稳定,既不存在通货膨胀,也不存在通货紧缩。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价水平是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三、论述题
6. 金融工具创新包括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案】金融工具是银行赖以开拓业务、吸引客户的手段,自20世纪70年代金融创新的潮流兴起到今日,金融工具的创新可说是层出不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大额可转让存款单(CD )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此类创新工具,它使大额定期存款也具有了流动性,能够满足储蓄者将定期存款短期变现的需要。但是,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使得长期储蓄的收益率变幻不定,仅靠CD 等工具已不能满足储蓄者的保值和增值需要。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更新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 )又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共同基金,主要从事短期证券投资。它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进入以往只有大投资者才能进入的市场的机会:人们购买了MMMF 的股票,便成为基金的股东,基金将这些股本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巨大资本,交由其下属的投资机构负责操作,投资的主要对象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