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03经济学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生产过剩的危机,它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这里的生产过剩小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在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从上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的这段时间,称为一个周期。一般说,它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危机的爆发缓解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通过破坏生产力这种强制性方式实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短暂平衡,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继续。但是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不可能从根本卜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得到发展。

2. 垄断

【答案】垄断是指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资本家,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垄断是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3. 无产阶级

【答案】无产阶级是指被剥夺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生存的工人和其他低收入集团。在马克思主义术语中,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之一(另一个是资产阶级)。这一术语来源于拉丁文。虽然在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663年就已出现,但它的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首次确定的。被压迫的无产阶级是一个国际性的阶级,因为无论在哪个国家,无产阶级都具有同样的利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由于无产阶级的人数众多,组织性和战斗性强,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认为它是真正的革命阶级,肩负着带领人类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使命。

4. 超额剩余价值

【答案】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

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问,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 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各国在发生经济联系和进行经济活动中的制度、规则及各国普遍接受的各种条件等。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的。在发达国家居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国际经济秩序必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就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仍然十分严峻,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较大的制约因素。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废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经过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原有的经济秩序在其基本框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某些方面也在发生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6. 平均利润率

【答案】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总额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资本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 反之则比较低。(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入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 反之则较低。

二、简答题

7.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划分,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联系如何?

【答案】(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及意义

①划分依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价值转移的不同方式。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资本。它包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卜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价值也一次转移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投在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上的那部分资本; 另一部分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②划分意义: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顶付

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及意义

①划分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不变资本是指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它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因此称为可变资本。

②划分意义: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联系

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在商品生产中,二者相互结合,生产出新商品。 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影响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预付总资本量和年剩余价值生产。

8. “物以稀为贵”能说明什么,不能说明什么,为什么说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答案】(1)对“物以稀为贵”说法的评论:

①“物以稀为贵”能说明的是:商品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便争相购买,而销售者待价而沽,这必然会使价格卜涨到价值以卜; 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生产者竞相求售,价格便随之下跌到其价值以下。

②“物以稀为贵”不能说明的是: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这是因为,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小于求,价格高于价值; 供大于求,价格低于价值。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商品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

(2)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①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会偏离价值太远。 ②从长期的趋势和社会总体来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是会相互抵销的,商品价格的平均数仍然是和价值相一致的。

9.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案】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具体转化过程分析如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竟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竟争是围绕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