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11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全球化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资源配置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各国经济通过跨国生产、国际贸易、资本国际运动以及国际技术交流等经济纽带而日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趋势。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它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客观历史进程,属历史范畴;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其最重要的现象与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配置; (3)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在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进程,经济全球化发端于19世纪60-70年代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蓬勃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于全球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与整合,推动了全球合作。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导致南北差距日益扩大,世界性的经济风险不断增加。可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2. 股票控制额

【答案】股票控制额是指取得对一个股份公司控制权所必需的股票数量限额。股份公司内部各股东的权力集中表现在股东大会的表决权上,原则上实行一股一权。但股东拥有的股票数量是不一样的,大股东占有的股票多,表决权大,实际上支配着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从理论上说,需要占有股票总额半数以上才能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但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分散,持有少量股票的股东人数多,大股东拥有的股票控制额,不必达到股票总数的半数。股票越分散,股票控制额就越小。通常只要掌握股票总额的30%~40%,有时甚至只掌握股票总额的5%~10%, 即可取得对股份公司的控制权。

3. 活劳动

【答案】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加进了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属于物化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借助于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殖。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凝结在新产品中

的活劳动则创造出新的价值。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特别要坚持活劳动是商品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

4. 劳动资料

【答案】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得到改进,如旧的手工织布机被机器织布机所代替,一般的机器织布机被自动化的织布机所代替。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的范围和品种也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资料中除了一般的生产工具外,还包括各种动力装备、计算机系统、机械手、机器人、传送装置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等。

5. 金融工具

【答案】金融工具又称金融产品,传统的金融工具是指货币、利率、外汇、股票、债券等。金融衍生工具或金融衍生产品,是指以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象的金融产品,包括货币衍生品(如货币期货、货币期权、远期外汇合约等)、利率衍生品(如利率期货、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等)、股权式衍生品(如股票期货、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等)。金融交易的工具,从原生产品到它的衍生品,都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金融交易工具。

二、简答题

6. 社会生产力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生产力包含两个因素,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祝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2)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相结合形成生产力

劳动者要运用生产工具加工于劳动对象,就必须与生产工具结合起来。在各种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结合的性质和方法也不同。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失去了生产资料,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才能和归资本家所有的机器设备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起基础作用,劳动者则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形式,经过和用人企业协商,实行双向选择被企业招用后从而和生产工具结合起来。工人进入国有企业,不是被雇佣,他们仍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以一定的性质和方式结合之后,并把生产工具运用起来,才能形成实际的生产能力。

(3)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

劳动者的智力和劳动技能及劳动工具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生产力也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中的这两个因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就愈高,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工具就愈先进,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7. 奴隶、农奴和农民的劳动力是商品吗?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案】(1)奴隶社会奴隶、农奴的劳动力不是商品,封建社会农民的劳动力也不是商品 ①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这样他才能够像任何商品所有者那样,自由地出卖劳动力商品,并且在买卖中仅仅让渡这种商品的使用权,而保留着它的所有权,否则就是卖身为奴了。二是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②在任何社会里,劳动力都是存在的,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力才成为要卖给资本家的商品。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符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一个条件。农民在封建社会没有被完全剥夺所有的生产资料,不符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二个条件。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小商品生产者日益两极分化,最终沦落为无产者,形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通过雇佣来的劳动力,生产出价值和剩余价值,达到资本增殖的目的。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①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

②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③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④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G' 阶段上,此时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增殖。最后,价值增殖必然发生在G-W 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