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852学前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单选题

1. 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是( )。

A. 演示法

B. 范例法

C. 观察法

D. 示范法

【答案】A

【解析】演示法是直观形象法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一起使用。教学演不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认清对象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2. 社区教育起源于( )。

A. 丹麦

B. 日本

C. 瑞典

D. 美国

【答案】A

【解析】丹麦的柯隆威等人于19世纪中叶创办的“民众中学”可视为社区教育的开端。因此,答案为A 。

3. ( )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1998年

【答案】B

【解析】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条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4. 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 )。

A. 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B. 对幼儿开展智力教育

C. 保护幼儿健康成长

D.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答案】A

【解析】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幼儿教育的任务。因此,答案为A 。

5. 解决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在于( )。

A.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B.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C. 转变观念、加强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

D. 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答案】C

【解析】在幼小衔接工作上,只有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并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工作。这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答案为C 。

6. 幼儿一般只能感受事物表面的简单的形式美,这说明幼儿审美感知具有( )。

A. 低级性

B. 浮躁性

C. 冲动性

D. 肤浅性

【答案】D

【解析】幼儿的审美感知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幼儿对表面的、简单的形式美容易感受,面对内在美、复杂的形式美的把握,则要在幼儿末期才开始发展。

7. 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

A. 社会活动

B. 人类社会的活动

C. 人类自发的活动

D. 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答案】D

【解析】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活动,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8. 家长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呈上升趋势,有接受教育指导的强烈愿望”属于( )。

A. 希求期

B. 忽略期

C. 需求期

D. 渴求期

【答案】C

【解析】家长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希求期(孩子初入园所):对孩子的不适应状态感到忧虑; 担心孩子跟小上群体的发展水平; 希望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家长由于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父母的教育地位缺乏认识,缺乏自信心,希望幼儿园开展教育指导的心情比较迫切。②第二阶段一忽略期:比较关心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关注儿童在园所的表现,而较少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家长与教师联系的热情逐渐减退;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较注意知识教育,而忽略良好个性与行为的培养。③第三阶段——需求期: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呈上升趋势,有接受教育指导的强烈愿望; 让婴幼儿超前接受知识教育,而忽略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成人的观念强加于婴幼儿,影响婴幼几个性心理的正常发展。

9. 幼儿美育的目标是( )。

A. 使幼儿掌握美学的知识

B. 使幼儿掌握表现美的技能

C. 培养幼儿的审美动机

D. 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

【答案】D

【解析】对幼儿进行美育,不是为了让其进行专业性的学习,而是要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因此,答案为D 。

10.上课时,个别幼儿喊口渴想喝水,老师的正确做法是( )。

A. 立即让该幼儿离座去喝水

B. 让该幼儿坚持到下课

C. 批评后再其喝水

D. 停止教育活动,敦促所有幼儿喝水

【答案】A

【解析】教师在遇到个别幼儿口渴想喝水时,要做的便是立即让幼儿单独去喝水,尽量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如果不能立即处理,很可能引起其他幼儿的反应,将其当作榜样,嚷着要喝水,要尽量分散幼儿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