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 12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 21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 30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 38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2.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是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控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控可以分为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种。
3. 备选方案
【答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4. 政策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指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5. 不确定型政策
【答案】如果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因存在某些不可控的因素,从而选择的方案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甚至有一些是决策者根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这种政策就是不确定型政策。也有人对不确定型政策依据各种可能结果出现概率的可知性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将可以预测可能结果出现概率的不确定型政策称为风险型政策,将不能预测可能出现结果出现概率的不确定型政策
称为不定型政策。
6. 投票悖论(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悖论又称“孔多塞悖论”,是指在通过“多数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阿罗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
投票悖论由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孔多塞提出。他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 , B , C )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甲:A>B>C; 乙:B>C>A; 丙:C>A>B(符号“>”表示“偏好大于”。由于甲、乙都认为B 好于C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社会也应认为B 好于C ; 同样乙、丙都认为C 好于A , 社会也应认为C 好于A 。所以社会认为B 好于A 。但是,甲、丙都认为A 好于B ,所以出现矛盾。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卜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公共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二、简答题
7. 政策预测分析一般有哪些形式?
【答案】政策预测分析的形式包括推断形式、预言形式和猜测形式。具体内容如下。
(1)推断形式。指基于历史和目前的趋势向未来进行外推的一种预测形式,根据来自于方法和类似情况的论证而得出明确的结沦,如估计能源消耗和人口增长。这种形式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或者过去和未来的政策之间有相似性来支撑预测论证的说服力。借助于权威的意见和某些理论来补充论证的说服力。
(2)预言形式。指基于明确的理论假设进行逻辑演绎的一种预测形式,如以经济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年度经济预测。这种形式以公认的理论法则、具有认同性的理论主张以及类比方式来支撑预测论证的说服力,借助于权威的意见和模型方法补充论证的说服力。预言的本质特征是揭示发生源(原因)和后果(结果)、类似的过程或关系,可以由权威的论证(如专家的判断)和方法(如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补充。
(3)猜测形式。指基于专家和实践家对未来社会状态的判断进行直观论证的一种预测形式,大多数技术性预测属于猜测。这种形式以利益相关者的洞察力、创造性和灵感来支撑预测论证的说服力,借用权威的意见、模型方法和因果关系来补充论证的说服力。专家判断既可以采取直觉论证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动机论证的形式来表达。
8. 简述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答案】政策分析的基本任务决定了政策分析中的各种因素及分析过程。根据小麦克雷和奎德等人的论述,政策分析主要包括七个基本因素: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准、模型和政治可行性。
(1)问题
问题是一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起点。政策分析中的问题是指政
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的对象。政策分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公共问题,而非私人问题。一般地说,那些影响全社会或相当部分社会成员的问题是公共问题。问题界定构成了政策分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麦克雷指出,政策分析必须首先将各种问题界定,转换成单一的“分析家的问题,,,即重新以明确的语句写出问题,以便于分析,并且以决策者和执行者所了解的力一式予以建构。邓恩则指出,相同政策的相关信息常常造成各种相互冲突的问题界定与解释; 同时,在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已经包括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
(2)目标
目标或目的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或达成的东西。政策分析其中的一个困难就是弄清楚决策者真正所要达成的目标,因为这些目标往往被决策者以抽象的语句或笼统的方式所陈述或隐含,以至于相当模糊。如果决策者还没有一定的目标的话,那么分析者就应认真地分析研究,并在目标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卜与决策者或当事人达成一致。
(3)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是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在不同的场合,‘已们可以是政策、策略、项目或行动等。备选方案之间不必是明显地相互排斥(相互取代)或起着相同作用的。此外,备选方案不只是那些决策者从一开始就知道的选择,而且也包括那些后来才被发现的选择。
(4)效果
指明一个特殊的备选方案作为取得日标的手段意味着一系列的结果,这些结果被称为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效果。有些效果是对实现日标的积极贡献,即利益; 另一些效果则是与备选方案相联系的消极结果,即成本,它们是决策者力求要避兔或减少的东西。与备选方案相联系还有另一种效果,称为外在的结果,即经济学所讲的外部效应或外部性。
(5)标准
选择标准又称决策标准或决策规则,选择标准提供了一种将目标、备选方案和效果联系起来的方法。它们有时可以为目标的取得程度作出数字上的衡量。按照邓恩的看法,一般的决策标准有效能、效率、适当性、公平性、回应性和合适性等。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政策分析常常采用成本一利益分析(损益分析)或成本一效能分析,以这两种分析的结果作为方案比较选择的标准。针对单一的政策目标,可资运用的标准常常不止一个。
(6)模型
模型是一系列关于世界及其过程的概括或假定,一个关于实在的简化了的图像; 它可以用来研究一项行为的结果,而不必采取实际的行动。模式有各种表现形式,如公式、物理结构、计算机程序等,甚至不过是一个心灵的图像而己。模型不仅可以用来预测备选方案的结果,而且可以应用于问题的建构或界定,甚至可以应用于整个分析过程。
(7)政治可行性
按照马杰的观点,政治可行性是指符合在解决问题的限度内。而限度是指环境的因素,即影响政策结果的因素和不受政策制定者所掌握的因素。他将政治可行性分为三个方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