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42公共政策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标准差
【答案】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标准差又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
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
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大; 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2. 外在成本
【答案】外在成本是指在决策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承担的成本,或者说,它是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将给那些偏好与之不一致的人所带来的损害,这种成本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投票规则的成本有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两种。
3. 过程途径
【答案】过程途径的要点是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这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政策过程被视为是一系列政治活动的构成。根据政策过程的每一步骤的特点,对政策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政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决策应当如何做出。
4. 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从系统发生论的途径看,政策系统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或出发点。其中,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过程的个人或组织,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民个人以及社会媒体等; 政策客体是政策的作用对象,包括社会问题和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则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5. 需求显示过程
【答案】需求显示过程是准确显示投票者偏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这
一方案的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6. 方案规划
【答案】方案规划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 梅叶的看法,方案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①方案规划是目标导向的; ②方案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方案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方案规划的理性取向; ⑤方案规划的群体取向。
二、简答题
7. 在上述案例中,肯尼迪政府是如何拟订应对古巴导弹危机的备选方案的?
【答案】(1)备选方案是指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日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据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备选方案的产生由一个步骤构成:①搜寻与发现:分析者力求查明备选方案的广泛范围; ②设计与创造:对新发现的备选方案加以提炼、修改、组合、重构或模式化; ③筛选:对于创造或设计出的备选方案加以初步的检验、评估,只保留数个可供进一步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备选方案。其中,在备选方案的搜寻与发现阶段,要尽可能弄清备选方案的可能范围、种类,能够产生越多的解决办法或备选方案当然就越好。方法包括:不作为的分析、文献评论、快速的调查、类比的使用、头脑风暴法、与理想的比较等。
(2)美国在处理占巴导弹危机时,要实现的目的是运用其在战略上和在地区上所拥有的优势,显示其要求这些导弹撤走的坚定决心,同时又留给莫斯科体面撤退的时间和余地。即一方面要保证美国周边地区环境的绝对安全; 另一方面也要维持与苏联的冷战关系,避免引起新的战争爆发。
在这样的目的指引下,总统召集了他最信任的助手。这个后来被命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小组的主要成员包括了当时儿乎所有重要的国家高级官员,通过召开‘系列的会议,充分运用头脑风暴法,各种可能的选择方案得到了讨论,并被做了相互对比。在最后做出综合了几个方案内容的决策之前,主要考虑了六大类的行动,即不采取任何行动、施加外交压力、与卡斯特罗秘密接触、入侵、空中打击、封锁。最后通过统筹考虑,能最大限度实现既定日标的方案是采取封锁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总统召集的这些国家高级官员和会议发挥了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对各种的方案的可能后果和利害关系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使得整个备选方案的设计和拟定过程显得科学而理性,最终封锁的方案经实践检验也是成功和有效的,促使苏联方面做出了让步。
8. 简述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
【答案】政策问题的界定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主要依据邓恩、帕顿和奎德等人的观点来介绍。 根据邓恩的观点,问题构造是指收集和检验有关问题的情景的可供替代的概念化过程。问题构造包含了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定义和问题具体化。
帕顿等人则介绍了如下几种界定问题的方法:用来估计问题大小范围(边界)的简便计算方法; 用来查明问题构成因素或性质的快速决策分析; 考虑非定量因素的政治分析; 用来确定是否值得作进一步分析的问题文件法。这些方法被认为更适用于日常的政策分析或初步的政策分析(与研究分析相对)。
奎德在《公共决策分析》中的“发起分析”一章中着重介绍了问题文件法。
(1)边界分析
边界分析是问题界定的‘个重要方法,它由以下月步构成:①饱和抽样。通过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来获得有关利益相关者的饱和抽样(或滚雪球抽样)。②问题陈述的启发。它具体说明这些问题表述的证据可以从面谈或电话交谈中获得,并可从饱和抽样阶段中的相关者那里获得所需的文件。③边界估计。这一步是要估计元问题的边界。
(2)类别分析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一一即那些用来界定和分类问题情景的概念一一的技术。类别分析有两种基本程序:①逻辑划分,指选择一个类,并将它分解成其构成因素; ②逻辑归类,即把许多情况、事物和人组成一个更大的团体或类别的过程。任何一种分类都依据于分析者的日的,而分析者的日的则依赖于关于问题情境的实质知识。
(3)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是一种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为了弄清产生一种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有一些概念框架还是相当有帮助的。它们可以勾画出某些在问题情景中起作用的原因。层次分析帮助分析者分清二种原因:可能的原因、似真的原因和行动的原因。
(4)综摄法
综摄法是一种促进对类似问题认识的方法。综摄法表示对类似性的广泛研究,它帮助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方法。综摄法基于这样的假定,即对于问题之间的相同的或相似关系的认识将极大地增加分析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构造问题的过程中,分析者可能进行如下四种类型的类比:①个人类比; ②直接类比; ③符号类比; ④幻想类比。
(5)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产生某些有助于查明和概念化问题情景的思想、目标和战略的力一法。它最初是由奥斯本设计用来加强创造性的一种手段,可以用来产生大量的有关问题的潜在解决办法的建议。
(6)多视角分析
多视角是一种系统地采取对问题情景的个人的、组织的和技术的视角,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真知灼见的方法。作为一种取代在计划、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社会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中被绝对强调了的所谓的理性技术途径的方法,多视角分析被明确地设计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7)假设分析
假设分析是一种旨在取得有关政策问题的冲突着的创造性综合的一种技术。它是问题构造中一种最具有综合性的方法,因为它包含其他的程序的应用,并可以集中于团体、个人或同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