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行政管理611行政管理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答案】政策执行系统模型是指从影响政策执行的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是1975年美国学者卡尔·范霍恩和唐纳德·范米特提出来的。该模型标示出的六大要素是: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执行方式、执行机关的特性、系统环境、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参见图:

图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2. 周期性赤字

【答案】周期性赤字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赤字。具体表现为: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收入减少了,因此人们支付的个人所得税也相应地减少了,在实行超额累进所得税的国家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公司的利润减少了,因此公司所得税也减少了。同时,在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支出倾向于增加,失业保障支出和政府救济都增加。即使决定税收和政府支出的法律没有任何变动,财政赤字也会增加。周期性赤字的总量是全部财政赤字减去结构赤字之后的余额。其主要体现的是经济对财政的决定作用,一般作为内生变量看待,随经济的波动而变动。一般来说周期性赤字是任何国家都可以接受的。

3. 悟道

【答案】悟道是指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清本质,找到规律的过程。悟道本身是一个磨练的过程,要以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中心,寻求自我与客观世界的健康、强劲、持久、广泛的交互作用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悟道是提升领导能力的一种主要途径。对于领导者,悟道的意义在于在自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理解客观世界、理解自我,以及客观世界与自我的关系; 其价值基点在于寻求和确立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4. 个人效率

【答案】个人效率指特定行政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体现的时效、办事速度等,其影响因素包括工作热情、办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

5. 15M 理论

【答案】15M 理论是指关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范畴的理论,由台湾学者张金鉴提出。"15M ”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包括:目标(Aims 、计划(Program )、人员(Mend 、经费(Money )、物材(Materials )、组织(Machinery ), 方法(Method )、领导(Command )、激励(Motivation )、沟通(Communication )、士气(Morale )、协调(Harmony ), 及时(Time )、空间(Room )、改进(Improvement )

6. 考试晋升制

【答案】考试晋升制是指以考试成绩作为公务员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的晋升制度。1883年《彭德尔顿法》所确立的竞争考试原则不仅适用于公务员的录用,也适用于公务员的晋升。最早在公务员制度中采用考试晋升制的是美国。目前,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公务员晋升普遍采用了考试晋升制。考试晋升制的基本做法是:由有关机关公布报考条件,符合条件的公务员自愿报名,主考机关组织考试,有权机关根据公务员的考试成绩决定是否晋升。考试晋升制的不足之处在于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公务员的实际能力:仅以考试成绩决定晋升,事实上有失公允。

7. 后华盛顿共识

【答案】后华盛顿共识是指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在对“华盛顿共识”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强调发展中的制度因素的政策主张。1998年1月,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在芬兰赫尔辛基的联合国大学发表了荣誉性的年度讲演时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后华盛顿共识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自由化应与监管的竞争政策相结合。私有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对制定宏观政策来说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促使市场更加有效率和活力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必须与监管的竞争政策相结合。

②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自由化。如果不建立一个有竞争的市场,就不可能得到金融贸易自由化的好处。私人垄断而无竞争对手,效率同样不高,也不会有创新。

③政府有责任维护市场发展。政府应当成为市场的补充,采取行动使市场运行的更好,纠正市场的失效。

④政府有必要应用更多的政策工具实现发展和改造社会的日标。发展和改造社会的目标包括提高生活水平,实现持续发展,均衡发展,民主发展,使所有社会集团都分享发展的结果。

8. 彼德原理

【答案】彼德原理是指关于经济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理论,由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管理

学家劳伦斯·彼德于1960年首次公开发表,1969年在《彼德原理》一书中系统提出。彼德原理的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 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9. 公共行政

【答案】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必须以它的法定身份和地位、法定权力和程序进行活动。必须依法行政,有效行政。

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

(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同,用这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可以更多地概括它们的本质和共同点。

(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它对执行宪法和各种法律负有责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一种普遍特点,即使是议行合一的行政体制也有这种特点。

(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中,强调公共行政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本身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政体思想的一种反映。它一方面与封建君主制国家的行政管理相区别,另一方面与私人行政相区别。

10.管理幅度

【答案】管理幅度又称控制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所能够直接领导、指挥和监督的下级人员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科学合理的管理幅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取决于管理机构的合理城府以及物质设备和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并与管理层次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决定组织管理幅度宽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性格、只是、专业、技能、才敢、精力、经历、经验、习惯、性别、年龄、动机、作风等;

②组织的正式规定,如规章、制度、规划、计划、程序、纪律、责任、待遇、惯例以及技术设备、氛围、人际关系、权力的集中程度等;

③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社会对组织的需求、社会道德风尚及意识形态与组织有关的家庭或家族意志等。

二、简述题

11.简述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案】行政管理实践必须考虑其正当性和善的要求,这就存在着行政伦理和行政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