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认为:在以"乐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学史上,黄仲则面队苦难,以其自我与命运的抗争,与社会的抗争,开辟了自屈原、李白以来的又一块崭新领地。他不单单是一个论者所谓的"哀愁诗人"、"薄命诗人",他实实在在还是一个悲剧诗人。黄仲则的诗词,包含着与现存秩序、与传统意识相背离的深层意蕴;这种深层意蕴和作者独特的孤独、悲凉心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震撼力、钻透力和悲剧感。黄仲则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长留人间的作品,为那个荒谬的时代谱写了一曲秋的挽歌,并召唤着压抑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沉睡意识。 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家园感的失落、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生活理想的破灭、自我价值的难以实现,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黄仲则的"忧"、"忿"心态,得出结论:一方面,他迫切要求冲破世网的羁绊,以获取精神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在外界环境的压抑下,在生活条件的制约下,为衣食而常年奔走于凄风苦雨之中;一方面,生活的动荡、物质的匮乏不断侵蚀着他多病的躯体,另一方面,精神需求和自我价值的难以实现又时时啮噬着他的心灵。他必须"同时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他必须在同双重忧患的搏斗中才能生存下去。 第二部分围绕着黄仲则的"狂猖"和"野性",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变化历程,论述了黄仲则为追求独立人格和个体自由,与所处时代顽强抗争所达到的高度--要求"决蹯"、"破槛"的大智大勇,以及"粉墨淋漓,登场歌哭"的公开叛逆。指出:黄仲则是一个在绝望中反抗的悲剧诗人。表面看来,是命运的捉弄才使他走上了歌哭笑骂的路途,走上了苦难和失败的路途,但从深层次看,这正是他那颗始终无法随遇而安的灵魂选择的结果;他的失败乃是他的成功,而他的苦难则是他支配并占有自己命运的确证。 第三部分由悲、忿、狂、狷提炼、概括出诗人孤独、悲凉的心态,并通过对这种心态的几方面界定,通过黄仲则与同时代小说家、诗人、才子、考据家的大致比照,指出黄仲则作为一个"我意先秋感摇落"的觉醒者,一个觉醒而不被理解的孤独者,一个对人生意义的思索者,走向了对此岸世界的否定;在他那看似多愁善感、凄艳悱恻的诗词背后,包含着诗人体验到的全部的历史残酷和人生哀痛。 第四部分根据原型说、美学原理和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秋意识等,论述了黄仲则走向秋天的原因,论述了他对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和社会之秋所发悲歌的不同含意,认为:黄仲则悲秋之意不在秋,而在借此引起一种深沉的哲学思考;秋成为确证主体心性的对象,而主体的本质力量正是在秋这一客体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诗人过早地来到了那个时代,他的任务本应由呼唤九州风雷的龚自珍来承担,但他先行了;他虽夭折于弥天遮地的秋气之中,但他的意义却超越了自身。 文字之外,笔者意欲引起这样一种思考:黄仲则其人其诗在清代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究竟应该占有什么位置?传统评价是否应继续左右着人们的观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